
在撒哈拉以南的西非國度馬里,一排排甘蔗隨風搖曳,陽光灑在翠綠的田野上,反射出溫潤而沉靜的光。成片的蔗田和轟鳴的制糖工廠,正在悄然改變這片土地的命運。
中非“甜蜜共同體”的生根與綻放
這場改變,源自一次跨越萬里的握手。來自中國的中輕國際經濟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輕國際”),帶著技術、經驗與真誠,走進馬里,種下一株甘蔗,也播下了希望。
時光回溯至1962年,當中國專家俯身馬里埋下第一粒甘蔗種子時,西方國家“此地絕無可能”生長甘蔗的斷言仍在風中回蕩。中國團隊以科學利劍劈開認知的堅冰,通過精準的土壤改良與適應性栽培技術,讓青翠的蔗苗奇跡般破土而出。這場農業突圍直接催生了里程碑式的援建:杜加布古糖廠于1965年破土動工,次年便飄起馬里歷史上第一縷蔗糖的甜香;1974年,西里巴拉糖廠接力落成,兩座糖廠如同雙子星座,照亮了馬里自主制糖的漫漫長夜。歷史的轉折在1996年降臨,當馬里政府提出以債務抵轉股權的創新構想,中輕國際以遠見握住機遇的密鑰一—將昔日援建項目轉化為合資經營的老糖聯公司。這場開創性的“債轉股”實踐,既化解了債務堅冰,又讓援助的火種蛻變為可持續的產業火炬,成為中非合作史上“授人以漁”的經典范本。
進入新世紀,中馬再度攜手繪制產業宏圖。2009年,總投資1.6億美元的新糖聯項目在尼日爾河畔破土動工。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優惠貸款如活水注入,中國技術標準貫穿每個建設環節,中馬聯合團隊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當2013年新糖聯的汽笛首次鳴響,現代化的甘蔗生產線正式運轉,與歷經滄桑的老糖聯形成強勁的“雙核驅動”。
如今,新、老糖聯的產品已廣泛應用于馬里及周邊國家的食品、香料、化妝品和能源等行業。白糖與酒精不再只是貨架上的產品,更是連接中非兩地的紐帶,承載著發展、信任與共同成長的溫度。
而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中輕國際并未止步于“把廠建好”,更注重“把人帶起來”。他們將先進的管理理念、本土化運營經驗和農工商一體化模式帶入馬里,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可持續的動力。
蔗田深處的責任豐碑
如果說,一株甘蔗的種植見證了中國技術的落地生根,那么,一家企業的責任擔當,則悄然書寫著國家形象的延展與人心的聯通。
新、老糖聯公司作為馬里最大的農工商聯合體和本地食糖產業的絕對支柱,兩家公司不僅構建起完整的甘蔗種植、白糖與酒精加工產業鏈,也成為該國解決就業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實體依托之一。在2023/2024榨季,新、老糖聯雙雙刷新產量紀錄,甘蔗和白糖產量均創下自建廠以來的新高。企業帶來的“甜”,遠不止于經濟數字。每年,新、老糖聯公司為當地提供穩定就業崗位超過1萬個,輻射帶動超萬個家庭實現穩定脫貧。公司年均發放的工資及社會保險約合9700萬元人民幣,直接拉動了地區民生改善;每年為馬里政府繳納稅金超過5200萬元人民幣,成為當地財政的堅實支柱。
新、老糖聯還通過龐大的本地采購體系,激活了周邊多個關聯行業的發展。工廠每年在當地大量采購零配件、農藥、化肥、油類及各類化工輔料,有力推動了地方制造、物流和服務業的活躍,形成“企業帶產業、產業促就業”的良性循環。
更為人稱道的,是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展現出的持續性與主動性。新冠疫情期間,新、老糖聯第一時間向馬里政府捐贈了1.1萬升消毒酒精以及其他緊缺防疫物資;同時籌資500萬西郎,用于協助建設馬里本國的首批方艙醫院,在最艱難的日子里伸出援手,穩住了人心,也樹立了責任典范。為解決馬里婦女的就業困境,老糖聯與中輕控股出資向馬里婦女兒童基金會捐贈4.15億西郎,用于新建辦公樓及配套設施;向中馬友誼刺繡培訓中心捐贈3500萬西郎,開展傳統中國刺繡技藝培訓,為當地女性創造收入來源;此外,還投入2000萬西郎為當地居民打下多口深水井,免費開放。

多年來,新、老糖聯公司在基礎設施建設、災后重建、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生態治理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其實干與溫情,早已融入馬里社會的肌理。企業不再僅僅是一個生產主體,更是社區建設者、民生守護者、文化傳播者。在非洲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大地上,這份潤物細無聲的責任實踐,也正在無聲地講述著一個關于信任、尊重與共贏的故事。
技術輸出鋪就甘蔗產業新路徑
近年來,面對馬里農業勞動力逐步減少、耕地資源承壓等挑戰,新糖聯公司以科技為犁、以數據為翼,持續深化農業技術革新。在學習借鑒廣西制糖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他們深入研究馬里當地的土壤結構、氣候規律、水源分布等基礎條件,創設“技術輸出 + 本地優化”路徑,構建起一套涵蓋甘蔗種植、田間管理、收獲運輸等全鏈條的標準化作業體系,為甘蔗種植注入了科學性與系統性。
以蔗田管理為例,新糖聯根據地塊差異,對禿斑地實施深層次土壤改造,引入中國先進的蔗渣與濾泥復配技術,結合微生物厭氧發酵手段,大幅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與養分循環。
在農機化方面,新糖聯則持續加碼“硬件”升級。2023/2024榨季,公司大規模引入了7臺甘蔗聯合收割機,日均收蔗量突破1000噸,不僅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更確保了甘蔗的新鮮度與含糖率。與此同時,自主改良的30臺破壟施肥培土一體機,實現了蔗田中耕施肥作業的 100% 機械化,大幅提升施肥精度,優化根系生長環境。平整度更高的耕地也成為豐產的前提,通過激光平地機與驅動耙的引入,耕地高差由8厘米降至2厘米,有效提升了灌溉均勻性與作物抗逆性。
新糖聯農業運維平臺借助遠程遙感與數據可視化技術,實時監測蔗田生長狀態、掌握地塊歷史變化,從而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平臺開發的農事管理服務功能,實現了對種植、施肥、灌溉等環節的流程化監管。
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廣西與非洲馬里之間一次技術與智慧的深度攜手。從最初的蔗種選育、土壤改良,到如今的機械耕作、智能運維,中輕國際始終堅持“從土壤出發”,把技術創新牢牢根植于非洲實際。技術不再僅僅是“走出去”的樣板,更成為推動本地農業提質增效、帶動鄉村就業與土地活化的關鍵抓手。
數字神經重塑西非糖鏈
隨著新、老糖聯公司在甘蔗種植與制糖加工領域不斷深耕,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已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自2024年起,中輕國際主動響應數字中國與“智慧農業”戰略導向,正式啟動數字化運維體系建設。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先行者的新糖聯公司迅速組建專業團隊,從頂層設計著手,提出了“業務在線化與業務數字化”的創新思路,將多年沉淀的實操經驗轉化為科學系統的管理規范。
在2024/2025榨季期間,這一數字化管理系統正式上線運行。新糖聯以此為平臺,對農業種植、工業加工、物流調度、人員組織等業務板塊開展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經過持續的數據積累與版本迭代,一套適用于西非地區農工商一體化制糖企業的標準化數字運維模式逐步成型。它不僅提高了運營效率,壓縮了冗余成本,更實現了信息流、物料流、價值流的高效協同,成為當地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樣本。
更具前瞻性的是,這一運維系統并非停留在“記錄”與“管控”層面,而是在向智能感知與自動決策方向持續演進。目前,新糖聯已經引入農田地圖系統,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將田塊邊界、蔗種類型、種植方式、產量指標、田管記錄等多源數據精準綁定至農田地圖,實現蔗田狀態的可視化監測與預警調度。這意味著,管理者可在一張地圖上,實時掌握成千上萬畝農田的健康狀況,為科學決策提供直觀而全面的依據。
與此同時,農場機具管理模塊與工藝排產系統也在如火如茶的籌建中。通過為每一臺農業機械賦予唯一識別編號、建立“數字檔案”,新糖聯將實現機具狀態的遠程監控、作業軌跡追蹤與維保自動提醒。工業端則借助基于物料平衡模型的工藝數字化建模,將原材料輸入、產出比、能耗水平等核心數據納入統一系統,實現生產計劃的自動生成與作業任務的動態派發,大幅提升流程的響應速度與執行效率。
這一系列實踐,不僅推動了新糖聯公司自身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全面轉型,也為中資企業探索海外運營數字化之路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西非這片傳統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這種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打破了工業邊界與農業周期的割裂,使得農與工、田與廠在一個智能系統中高效協同、精準聯動,真正實現了從“種得好”到“管得好”、再到“賣得好”的全鏈路升級。
甘蔗田不僅是一片經濟作物的沃土,更是一座座連接中馬友誼的橋梁、一項項產業援非的生動注腳。從產業幫扶到技術輸出,從社會責任到數字賦能,中輕國際用實干與擔當,書寫著新時代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高質量答卷。
未來,在“一帶一路”的引領下,這段跨越山海的合作故事仍將續寫。它不只是關于糖的產業傳奇,更是中非人民攜手前行的溫暖見證。那片曾被誤認為“不能種甘蔗”的土地,已因一場中非之間的深情合作,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來源:中輕國際經濟合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