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泰建交50周年。半個世紀的風雨兼程中,兩國經貿紐帶持續淬煉升級,已然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中不可替代的堅實橋梁。近日,《中國對外貿易》獨家專訪主任鐘寶芬,就中泰關系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的戰略坐標、BOI新政背后的深層考量、產業鏈協同的破局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于字里行間解碼兩國合作的深厚基因,更勾勒出未來潛能綻放的壯闊圖景。
中泰經貿:從“友好往來”到“深度融合”的五十年
“中泰之間的友好關系,就像親戚間的互相走動,幾十年從未間斷。”鐘寶芬在專訪中這樣形容兩國關系。她強調,這種深厚的政治互信,為經貿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貿易數據來看,中國已連續十多年保持泰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而泰國則是中國在東盟國家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中,這種密切聯系體現得更為鮮活:泰國香米、榴蓮擺上中國家庭的餐桌,中國的海爾、美的等家電品牌深耕泰國市場數十年,新能源汽車、智能電子等產品也正成為雙邊貿易的新增長點。
投資合作是中泰經貿深度融合的核心紐帶。對于泰國在中國的投資,鐘寶芬以泰國正大集團為例,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正大集團投資覆蓋農業、零售、工業等多個領域,業務遍及中國各省,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成為中泰投資合作的典范。與此同時,中國在泰投資持續升溫,據BOI統計,2018年至2024年間,中國投資申請項目累計達1941項,總投資額達7796.23億泰鐵,中國是泰國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之一,投資領域包括電子元件、電路板、智能家電、數據中心、電動汽車等。
在區域層面,中泰協同效應持續釋放。作為東盟重要成員,泰國與中國的合作不僅推動雙邊增長,更在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供應鏈整合中扮演“穩定器”角色,為RCEP落地提供了實踐范例。“兩國合作早已超越雙邊范疇,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引擎。”鐘寶芬強調。
50年風雨同舟,中泰經貿已從簡單的商品互通走向產業鏈深度融合。面向未來,依托深厚友誼與務實政策,兩國將在更多領域實現優勢互補,讓“中泰一家親”在經貿合作中行穩致遠。
BOI新政:以規范促升級,錨定高質量合作
2025年,BOI出臺的一系列新規引發業界關注,涉及用工比例、薪資門檻、產業準入等核心領域。在鐘寶芬看來,這些調整并非限制,而是為了推動投資環境更規范、更可持續。
用工比例的“7:3”紅線是新政的焦點之一。根據規定,員工規模100人以上的生產型企業,雇傭泰國人的比例不得低于 70‰ 若員工不足100人,或為BOI優惠范圍內的服務類企業(如高端研發、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業)、短期停留(不超過6個月)崗位,則不強制要求占比。“在前期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這一規定并未帶來額外用工負擔。畢竟對企業而言,派駐過多外籍人員本身也是一種資源浪費。”鐘寶芬解釋道。而對于確有特殊必要原因需雇用低于規定比例泰籍人員的情況,企業可向BOI遞交申請,由審批委員會酌情考量,避免出現“一刀切”。
此外,薪資門檻的設定則為保障人才質量。新政明確了外籍高層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的最低薪資標準。“薪資底線在一定程度上直觀反映外籍專家的資歷水平與實際貢獻,這一規定可形成對人才質量的基本篩選,確保其專業能力與崗位需求相匹配。”鐘寶芬指出。此外,她提到,中泰已簽署避免雙重稅收協定,這意味著外籍人員在泰繳納的稅款回國后可進行抵扣,無需雙重繳稅,以免給企業帶來額外負擔。
產業準入的“有退有進”更凸顯高質量導向。今年,BOI取消了金屬切割加工、太陽能電池制造等已過剩行業的優惠政策,對部分行業要求泰國人持股主導。“這不是限制,而是避免盲目涌入。”鐘寶芬舉例,家具等行業在泰國已形成成熟產業鏈,本土企業具備足夠實力,外資無需重復布局。與之相對,BOI未來將重點聚焦五大領域:生物基產業及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智慧電子、數字技術、地區國際總部和區域總部,這些領域將獲得政策傾斜。
“多數企業理解新政意義,規范管理更利于長期發展。”鐘寶芬表示,BOI通過多語種官網、政策手冊等渠道對外公布最新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明晰新規。
產業鏈協同:政策激勵下的“雙向互動”未來
在中泰經貿合作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如何進一步釋放兩國的合作潛力是關鍵。鐘寶芬指出,BOI通過政策激勵引導企業與本地資源聯動,并依托人才創新機制夯實合作根基,推動兩國產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贏生態。
政策層面的“組合拳”為產業鏈融合提供了明確導向。BOI明確規定,若企業在泰投資時培養符合標準的本地供應商,可增加其企業所得稅減免年限;本地供應商為提升配套能力進行設備更新時,符合條件者政府將以三年稅收減免的形式補貼 50% 投入。在汽車領域,外資企業若滿足與泰國企業合資且持股不低于 30% 等條件,可額外享受兩年企業所得稅減免。“這些政策不是單向給予優惠,而是鼓勵泰國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深度綁定一—通過融入本地產業鏈,既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也能帶動泰國產業升級,形成穩定的供需循環。”鐘寶芬解釋道。
人力資源的創新機制為產業鏈穩定注入可持續動能。BOI聯合泰國科技部推出“工學合作”計劃,學制兩年以上的工科院校學生,可在完成一年課程后,由教師帶領進入企業實踐一年,政府為參與企業提供政策獎勵。這一模式既讓企業提前儲備技術人才,也為學生搭建了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橋梁,目前已有外資企業參與其中。
展望未來,鐘寶芬表示,希望鏈博會作為BOI推廣生物基產業及再生能源、智慧電子、數字技術等五大領域合作的重要平臺之一,持續向中國企業傳遞準確信息。“中泰合作的潛能,源于互信傳統,更來自對高質量發展的共同追求。未來50年,兩國將繼續攜手,在區域經濟中書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