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貌奇特,氣候干燥,當地民眾在辛苦勞作之余,習慣于通過民歌的形式抒發內心的情感,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由《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和《女孩擔水》兩首陜北民歌改編而成,歌曲生動描繪了紅軍在山丹丹花開遍山野之時,勝利抵達陜北的熱鬧場景,歌曲旋律婉轉,曲調高亢明亮,情感真摯質樸。王建中在民族曲調的基礎上進行改編,使其成為一首著名的鋼琴曲,改編之后的鋼琴音樂作品不僅保留了原曲的特點,還融合了西方鋼琴音樂元素,通過獨特的和聲及多聲部形式,增強了原曲的表現力,也為中國鋼琴音樂改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該作品為例,分析探討陜北民歌與中國鋼琴音樂相互融合的方法,希望為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一、壓縮音樂節奏突出民歌特點
西方鋼琴音樂十分注重強拍與弱拍的處理,所以具有極強的節奏性。但很多音樂家在將陜北民歌改編成鋼琴音樂時,通常采用“散板”,這種處理方式與陜北人自由豪放的個性有著密切關聯。王建中在對《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陜北民歌進行改編時,引子部分同樣采用了“散板”。此外,在改編過程當中,王建中對原曲的節奏、速度也進行了“壓縮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陜北民歌的特點變得更加突出。比如在引子部分當中,采用了大量的琶音,從慢速開始,逐漸加快。第 5 小節處則采用了四分音符,速度稍稍放緩,接著是自由舒展的長顫音。由此可見,在進行改編時,王建中并未完全采用西方鋼琴音樂注重強拍與弱拍的節奏表現方式,而是充分考慮了陜北民歌的特點,通過“壓縮節奏”的方式,展現陜北民歌自由舒展的特點,使得整首歌曲充滿了濃厚的民族風情。
二、加入弱音踏板營造濃厚氛圍
常見的立式鋼琴通常設置有三個踏板,其中左踏板具有弱音的作用,因此也被稱為“弱音踏板”。由于弱音踏板可以改變鋼琴發音的狀態,使鋼琴音色發生變化,因此它不僅能夠幫助演奏者有效地控制鋼琴的音量,還可以讓鋼琴的聲音顯得更加柔和,所以,弱音踏板也被稱為“鋼琴演奏者的弱音器”。在演奏部分抒情性的樂曲時,合理運用弱音踏板,可以營造出朦朧唯美的氛圍,帶給人溫暖愉悅的體驗。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本身蘊含著充沛的情感,表達了陜北民眾在見到紅軍隊伍時的喜悅之情,王建中在改編時不僅保留了這種情感,還通過弱、非常弱的處理方式,讓這種情感顯得更加深沉,更為悠遠。比如在作品的尾聲部分,王建中不僅采用了終止和弦,還特別標記了“ppp”(極弱),最后一小節速度不斷放緩,而弱音踏板的加入進一步降低了音量,使音色顯得更加純凈,給人以余音繞梁之感。
三、通過多種和弦強化地域色彩
在改編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時,王建中不僅采用了典型的民族五聲調式,還采用琵音和弦及分解和弦進行伴奏,以強化樂曲的地域色彩。經過改編之后的鋼琴曲為復三部曲式,總共分為五段,其中 A 段從中弱開始,然后不斷加強,徐徐展現出一幅生動的畫卷:清晨時分,陽光從天空中灑落,映照在滿山盛開的山丹丹花上,讓人仿佛身處連綿的畫卷當中,深深為之沉醉。接著一連串流暢的四分音符相繼出現,通過悠揚的旋律呈現作品的主題,描繪陜北民眾喜氣洋洋迎接紅軍的場景。在這一部分中,王建中采用了大量的和弦,使音樂所描繪的意象顯得更為生動,通過民族化和聲展現陜北民眾純樸、豪邁的個性特點。進入 B 段后,音樂旋律開始發生變化,在高低音區之間不斷交錯變換,伴奏織體以柱式和弦為主,之后旋律逐漸放寬,伴奏織體則采用離調和弦,使情緒變得更加鮮明。A1 段是整個樂曲的再現部,音樂材料與 A 段大致相同,只是在伴奏織體上做了小幅度的調整,使音樂旋律顯得更加形象生動,而且具有極強的爆發力。從整首樂曲來看,為了突出歌曲的地域色彩,王建中采用了民族五聲調式,在此基礎上加入變化的宮調式,強化鋼琴音樂的色彩。樂曲的尾聲部分是對全曲的再現,通過前后呼應的方式展現陜北民歌好客質樸的特點,使樂曲的地域色彩變得更為濃厚。在主旋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王建中通過不同的和弦為主旋律提供伴奏,使歌曲的地域色彩變得更加濃厚,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整個樂曲的感染力。
四、運用不同手法模仿民歌唱腔
陜北民歌主要采用方言進行演唱,聲調比較高亢,所以唱腔也十分獨特。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先有歌詞,再進行譜曲,所以需要通過豐富的音型模仿民歌唱腔,而陜北民歌的唱腔種類極為豐富,具體包括平腔、斷腔、滑音等,王建中在創編鋼琴曲時,同樣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模擬民歌唱腔,使鋼琴音樂的民族特色更加鮮明。首先,傳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主要采用平腔唱法,平腔即采用真聲演唱,或者采用真假混合的方式進行演唱,這種演唱方法與陜北地區所采用的方言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傳統民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現了陜北人的個性特點。在改編時,王建中主要通過單音主旋律和復調兩種手法,模仿陜北民歌的平腔唱法。其次,改編后的鋼琴作品從中段到尾段之間,還有一個過渡的段落,速度由慢到快,民歌唱詞“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當中的“一”字,用陜北地區的方言發音,具有由高到低的特點,所以主要采用滑音的方式演唱,王建中在改編時,則采用短倚音模仿民歌中的滑音唱腔。最后,改編之后的鋼琴曲采用了一些長音,單一的長音聽上去較為單調,因此王建中采用回音的方式進行處理,強化作品的空間感,描繪出天高云淡的意境,帶給人美的享受。
五、采用聲部交替豐富音樂層次
西方音樂進入巴洛克時期后,音樂家巴赫將復調手法發展到極致,但是后來西方音樂開始出現多聲部的形式,而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則更注重單聲思維,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對傳統民歌與鋼琴音樂之間的融合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通過分析眾多陜北民歌鋼琴音樂改編作品可知,大部分音樂家在進行改編時,都保留了民歌原本的樣態,在此基礎上結合民歌的特點,通過交替行進、擴展等手法,使原本簡單的音樂旋律變得復雜,民歌作品的感染力也會因此得到顯著的提升。一方面,王建中在對傳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進行改編時,融入了傳統民歌元素,同時又通過單音、和弦及不同聲部的交替,襯托主旋律,顯著增強音樂的張力;另一方面,在民歌演唱當中,同一段音樂通常對應多段唱詞,不同段落的唱詞含義有所不同,但是音樂旋律的變化卻極小,因此很難通過音樂的變化來表達作品內涵。所以在改編鋼琴樂曲時,通常會對原本的旋律進行相應的調整,借以表現作品的內涵,構建相應的意境。王建中在改編傳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時,同樣也運用西方鋼琴多聲部思維,通過左右手之間的配合,再加上變奏、調性等多種手法,對主旋律進行擴展,使鋼琴音樂作品的層次變得更加豐富,從而顯著提高了改編作品的藝術價值。
歡樂氣氛,展現陜北民眾喜迎紅軍時的熱鬧景象,采用了較多的重音,通過干凈有力的音樂突出鑼鼓的節奏特點,生動表現陜北民眾見到紅軍隊伍時的喜悅之情。最后,從整體上看,傳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主要通過悠揚的旋律和富有地域色彩的唱詞,抒發當地民眾的真情實感,作品主題重在表現“軍民團結一條心”的深情厚誼,但是改編之后的鋼琴曲加入了西方鋼琴音樂的技法,還采用了多聲部的形式,這種處理方法與民族單聲思維存在顯著差異,也對旋律的歌唱性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保留原曲的風格,王建中有意識地通過弱音與強音的變換,突出主旋律,通過主旋律表達作品的思想情感,使音樂旋律與原來的唱詞完美地相互融合,成為全新的音樂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民歌在鋼琴改編方面的無限可能。
六、借助主題旋律表達作品情感
陜北民歌是陜北地區獨有的歌曲形式,大多在田間地頭流傳,所以音調通常比較高亢,演唱時需要注意民族音樂的歌唱性。但是對改編者而言,如何突出主旋律的歌唱性是一個難題,舒緩的音樂與歡快的節奏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沖突。因此,在對傳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進行改編時,王建中同樣十分注重民族音樂的韻律性,通過多種技巧突出作品的主旋律,以期達到理想的效果。首先,傳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本身的主題旋律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充分表達了陜北民眾在見到紅軍隊伍時歡欣鼓舞的情感,王建中在改編時,對原來的主題旋律進行了調整,不僅運用八度和弦模仿鑼鼓的音色,還通過節奏的強弱變化展現主旋律的韻律感,使主旋律變得更加鮮明。其次,在中間段落,為了突出敲鑼打鼓的
七、結語
鋼琴音樂原本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西方音樂藝術形式,如何更好地將鋼琴音樂與民族音樂相結合,成為許多音樂家思考的重要課題。王建中以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為素材,將其改編為富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塑造了生動的音樂形象,成功引起聽眾共鳴。從王建中改編創作的成果來看,陜北民歌與鋼琴音樂之間的融合不僅有助于民歌的傳承發展,還可以為新時期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提供寶貴的經驗,使中國鋼琴音樂得以不斷突破,并且走出國門,在世界音樂藝術領域展現獨特的風采。
[ 作者簡介 ] 王瑤,女,漢族,陜西興平人,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