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中重要的圖形藝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與當代藝術的發展,傳統版畫藝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某些傳統版畫的藝術語言較為局限,思維主題更新緩慢,無法引起審美共鳴。同時,傳統版畫也在當代藝術的影響下衍生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促進了版畫藝術視覺與表現的進步。
一、中國傳統版畫的概念綜述
(一)“傳統版畫”的概念
版畫是一種以木板為載體的藝術形式,通過在木板上雕刻圖案,結合制版和印刷技術,實現圖像的復制。根據《中國美術全集》的權威界定,傳統版畫特指“以刀、筆等工具在木板、石板、金屬板等材料上進行反向雕刻,通過油墨或顏料轉印至紙張形成復數性藝術作品的技藝體系”。版畫藝術可分為幾種類型:木版、銅版、石版和絲網版,分別對應凸版、凹版、平版、漏版四種印刷原理。
隨著多媒體和數字化藝術的發展,傳統版畫面對著種種質疑與挑戰,要求藝術家重新審視版畫藝術的印刷原理、媒材特性和復制效果等核心要素,突破傳統版畫的既定框架,將版畫藝術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現今,版畫藝術已不局限于木版、石版,更多是將創作精神與版畫藝術相結合。那些沒有使用傳統版畫形式,但符合版畫的內涵界定的作品,都可歸為版畫藝術,例如數字版畫、綜合材料版畫等。
(二)版畫的特征與發展
中國傳統版畫的起源與發展源遠流長,其獨特的造型語言、審美和工藝技法共同構筑了版畫藝術獨有的特征,從古至今,版畫藝術生動記錄了古代社會中的民俗習慣、精神信仰、文化傳播等方面的情況。例如,中國傳統年畫中常見的門神和財神,就是一種版畫,直觀地反映了民眾趨吉避兇的樸素愿望。從版畫的發展歷史來看,唐代《金剛經》扉頁的《祇樹給孤獨園》插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木刻版畫作品,其嫻熟的刀法和精妙的布局彰顯了早期版畫的藝術造詣;在宋代,隨著活字印刷術的發展,版畫藝術開始以書籍為表現方式;發展到明清時期,版畫藝術正式達到巔峰。胡正言在《十竹齋箋譜》中創新運用饾版(彩色雕版)與拱花工藝,極大豐富了版畫的表現力。20 世紀以來,中國傳統版畫受到了西方版畫的影響,在題材與表現形式上不斷創新,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為傳統版畫注入了現代性基因,各近現代藝術家也將中國傳統版畫與西方版畫技法相結合,使版畫從民間工藝轉型為社會批判的藝術載體。
二、當代藝術背景下傳統版畫的境遇
(一)內容與形式分離,語言特征被削弱
形式與內容是藝術作品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依存、對立統一,脫離形式只談內容或脫離內容只談形式都毫無意義。然而,隨著現代藝術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中國的藝術邁入了數字化的時代,人們觀看藝術作品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這對于傳統版畫而言無疑是一種沖擊。在現代創作中,許多版畫藝術家也選擇了傳統技法與科技相結合的方式,創新發展版畫藝術的表達方式,但部分創作者過分依賴技術手段,盲目追求形式的新奇,忽略了對傳統技法的傳承與發展,使得版畫失去了其作為獨立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因此,如何在融合數字化技術的同時保持版畫藝術的獨特美感,是版畫藝術創作中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
(二)大眾對傳統版畫了解甚少
在現代社會中,盡管版畫在藝術專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大眾也普遍對版畫有淺層的了解,但多數人對傳統版畫仍存在“認知斷層”。相較于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版畫在大眾文化中的存在感較弱,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大眾美術教育并未對版畫藝術進行普及,導致大眾忽視版畫,在大多數中小學乃至高校的美術課程中,版畫往往被邊緣化,學生接觸的機會有限,即使是在藝術展覽中,版畫也常被視為“小眾”門類,展覽機會與宣傳力度遠不及油畫或當代藝術;其次,版畫藝術制作成本較高,手法復雜,市場上缺乏專業人才,極大阻礙了版畫藝術的推廣與發展;最后,由于版畫具有可復制性,其單件作品的價格通常低于獨幅繪畫,部分收藏者對其藝術價值產生誤解,這種市場認知的偏差進一步削弱了版畫的社會影響力。
(三)數字化對傳統版畫的影響
隨著藝術數字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將數字藝術與版畫藝術相結合,通過色彩轉換、拼貼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對版畫藝術進行延伸,這既為版畫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面臨挑戰。
從積極層面來說,數字化也為傳統版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通過高精度掃描與增強現實技術,將經典版畫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資源,使年輕用戶能夠“虛擬觸摸”傳統版畫。從消極和挑戰的層面來說,數字技術的發展導致版畫的原創性和稀缺性逐漸受到挑戰,圖像的可復制性被不斷加強,版畫的價值體系受到沖擊,讓版畫藝術在市場競爭中陷入困境。
三、傳統版畫在當代藝術中的創新發展思路
(一)發掘更多材料表現,實現版畫跨界交融
長久以來,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始終強調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借助新技術和新元素實現創新突破,同時杜絕無中生有,防止因過度追求新穎而喪失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一點在傳統版畫藝術中也不例外。要使傳統版畫在當今藝術環境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必須在突破固有創作模式束縛的前提下,保持版畫藝術的核心特質,將版畫藝術與裝置藝術等現代藝術相關聯,使版畫跨越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實現跨界交融。藝術家可使用不同的創作材料,例如現代裝置藝術中經常使用的塑料、化學纖維等制作版畫,同時也可嘗試新科技,將化學物質,或石頭、沙子等自然物質相結合,并結合數碼影音等表現方式,傳遞版畫藝術家的主題與內涵,從而創造出具有開放性、多樣性、互動性的全新版畫視覺效果。
版畫也可與其他學科跨界交融。在現代藝術中,“跨界”是經常出現的詞匯,即對不同性質和種類的事物加以組合,對不同元素進行拼接,構成統一的整體。跨界作品展現了多元素、多維度和多元化的創造性思維,版畫藝術亦是如此。版畫能夠與其他藝術領域相互融合,例如與雕塑、纖維藝術、陶瓷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態。藝術家徐冰的《天書》系列,雖然以文字雕刻作為核心,但其表現形式已經超越了傳統版畫的界限,融合了觀念藝術與書籍裝幀的元素,展示了版畫跨界的無限可能。此外,版畫藝術亦能與時尚、建筑設計相結合,例如將印花技術應用于服裝設計或空間裝飾,從而將版畫從純藝術的領域拓展至實用藝術的范疇。
(二)開拓創新版畫思維,提升主題內容深度
傳統版畫在題材上多集中于民俗、風景或敘事性內容,而當代藝術中,觀念性、批判性、實驗性成為其重要特征。因此,當代版畫需要突破傳統主題限制,以更具深度的思維探索社會、文化、科技等議題,增強其思想性和當代性。版畫的思維模式創新能夠重塑其在藝術領域的重要價值,藝術家可借鑒當代藝術的觀念表達方式,使版畫成為社會批判或哲學思考的載體。例如,可通過版畫探討身份認同、全球化、人工智能等議題,使傳統技法與科技之間構成強烈對比,增強主題的深刻性。
此外,版畫藝術可通過創建記憶檔案、再現歷史事件等方式,切實參與公共藝術實踐,讓版畫藝術成為社會交流與對話的重要載體,從而提升其文化內涵。同時,版畫藝術家可以通過疊印、保留錯版等方式,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版畫藝術的非常規效果,從而突破傳統表現手法,實現表現形式上的突破。
(三)與數字藝術結合,為傳統版畫提供更多表現方式
在藝術發展的當代語境下,數字化已成為版畫藝術不可逆轉的必然發展趨勢。將數字藝術與傳統版畫創作相結合,既能促進傳統藝術形式的現代化轉型,又能增強版畫藝術的互動性和文化傳遞意義。藝術家可利用現代技術實現對版畫藝術的賦能,例如運用全息投影或增強現實等數字手段,讓原本靜態的版畫作品產生動態變化,觀眾則可使用移動設備掃描畫面,觀看相關的作品介紹和其他視聽內容,讓觀眾通過交互更加了解版畫藝術的實現過程以及特征,將數字技術與傳統藝術融合,展現動態敘事的表現形式。
此外,隨著 3D 打印技術的不斷發展,藝術家能夠通過 3D 打印技術將虛擬的數字模型轉化為可觸摸的雕刻作品,這種直觀立體的呈現方式能夠讓觀眾第一時間獲取鮮活的藝術感知,突破傳統版畫傳播方式的限制,給創作者提供新的創作靈感和表達方式,為今后版畫藝術與數字藝術的結合與發展開辟全新的路徑。
四、結語
在中國傳統版畫的演進過程中,需要創作者對藝術潮流保持敏銳的感知,與時俱進的探索精神將給中國版畫插上騰飛的翅膀。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傳統版畫需要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持續創新,通過與當代藝術理念與數字技術進行融合,在新時代充分展現版畫藝術的獨特審美價值,讓更多的人理解版畫的本質,不斷深化其藝術內涵,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 作者簡介 ] 吳奕蓓,女,漢族,浙江諸暨人,就職于諸暨市大唐街道中心學校,本科,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