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書被譽為“天上流淚的星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是中國古代女性情感與精神世界的體現,代表著女性意識和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覺醒。本文以書籍裝幀設計作為研究女書文化活態傳承的切入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提供專業的視覺策略與創新實踐路徑。
一、女書概述
女書誕生于湖南省江永縣,是一門獨屬女性的語言,是口頭與書面相結合的特殊民間文化,在文字學、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民間文學等學科領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宮哲兵和趙麗明根據女書文字傳授和女書物品傳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2),推測其大約誕生于明末。關于女書的起源,在江永地區廣泛流傳著四種說法:九斤姑娘女紅造字說、盤巧姑娘造字說、荊田胡氏皇妃傳書說、神臺買書說。
2006 年,女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確立了其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女書的深遠意義在于其顯示出多民族融合互動下的獨特文化、多維度的傳承方式以及對社會性別角色的濡化。
(一)女書的文字特點和承載形式
女書是漢字的一種變異形態,其字符為斜體菱形,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因其字體秀麗娟細,也有“蚊形字”之稱。目前搜集到的基本用字有近 2000 個字符。女書不僅是文字符號體系,更是圖案符號體系,行文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不分段落,沒有標點停頓,一氣呵成。
女書的載體有紙、書、扇、巾四大類。在書寫或繡制女書時,往往在正文中央或四角處配以精美圖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角花。女書本身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常被用作圖案繡于服飾或織入布帶、被面等日常用品中。
(二)女書的文化內涵
女書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表現在書法價值、情感表達、精神追求等方面。同時,女書在社會文化結構中具有特殊意義,它是女性在傳統社會中實現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
傳統男權社會中,女性無法參與許多文化活動。然而,江永婦女創造出女書,把自己的苦難寫出來、唱出來。女書內容涵蓋婚姻家庭、社會交往、個人情感、鄉里逸聞等。作者多為社會地位較低,對生活、親情以及愛情有所向往的普通農婦,正是因為這些女性在心理需求和文化追求上的共性,使得女書展示出強大的凝聚力。
(三)“非遺”傳承視角下的書籍裝幀設計理念
在中國,“非遺”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書籍是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對江永女書進行書籍裝幀設計方向的研究與實踐,是對“非遺”的深度挖掘與致敬,也是對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文化融合創新的探索。筆者希望通過視覺色彩、版式設計、材料運用等設計方式,讓女書這朵開放在深山的野玫瑰再度綻放。
三、“非遺”元素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與分析
“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通過將“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以書籍裝幀的形式把“非遺”塑造成可視的故事,賦予其新的傳播途徑,能夠為“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開辟新的路徑。
(一)將“非遺”元素融入設計的原則
將“非遺”元素融入設計,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是在積極探索新的表達方式。《說舞留痕:山東“非遺”舞蹈口述史》以訪談的形式,收集和整理了五十多位來自山東的“非遺”舞蹈傳承者最鮮活真實的口述資料。內頁夾著五彩繽紛的半透明色紙,翻閱時仿佛秧歌服飾中的飄帶,輕盈靈動。以此為靈感,筆者設計的《女書萬物》的部分頁面參考此書形制。
(二)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設計
將傳統技術融入現代設計,是對“非遺”傳承方式的積極探索和創新。《藏在刺繡里的中國故事·每一只你都惹不起:刺繡中的動物》一書內嵌雙面刺繡背帶,圖書變成可斜挎的“挎包書”,內頁圖片結合拉頁結構營造出歷史感。受到此書啟發,筆者設計的《何為女書》以單面經折裝的方式呈現。
(三)敘事與互動設計的創新
《千古霓裳:漢服穿著文化》一書封面的“漢服”二字以燙金工藝呈現,與內頁沉穩的色彩形成對比,裝幀布折疊成竹簡的形式,貫穿始終,有著調節閱讀節奏的作用。以此為靈感,《何為女書》《女書萬物》的封面字體顏色與內頁顏色相呼應,以渲染閱讀情緒。
三、“非遺”傳承視角下江永女書書籍裝幀設計策略
(一)資料收集與處理
首先,為了充分了解江永地區的女書文化知識,策劃書籍《何為女書》《女書萬物》的具體內容,筆者收集了江永女書的簡介、起源、文化內涵、文字特點等方面的論文和訪談,并對其進行了有序的整理和歸納。其次,筆者觀看了大量“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女書愛好者的作品與展覽,了解他們對女書的看法。最后,筆者通過了解“非遺”傳承活動,收集相關記錄和資料,合理規劃出書籍的內容。
(二)書籍整體架構
經過前期的資料整理收集,筆者對《何為女書》《女書萬物》的書籍形態進行了規劃,其內容主要圍繞女書簡介、傳說、文字特點、女書文化中的節日慶典等展開,將裝幀設計、視覺圖形、視覺色彩、文字編排等方式融入這兩部書籍的具體內容中。
在《何為女書》的外觀設計方面,筆者通過粉色超長折頁來展現女書的歷史文化和淵源,粉色旨在營造較為輕松的閱讀氛圍。《女書萬物》的色彩設計為暗紅色的風格,希望構建具有情感張力和文化底蘊的閱讀氛圍,想表達女書文化中的各種節日和慶典、傳承人、儀式背后的情感以及社會影響,旨在引導讀者了解女書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三)裝幀工藝介紹
《何為女書》的封面材質為銀色硬殼,帶有偏光效果,沒有覆蓋圖案的地方可以朦朧地反射光影,呈現一種神秘的氛圍。其內頁的尺寸寬為 105 毫米,長為 297 毫米,采用 190 克滑面白紙以經折裝的方式單面印刷,總長度約4 米,如長卷般展開(見圖 1)。《女書萬物》的封面采用硬殼,書脊部分應用壓印方法呈現細節;內頁選用 140 克高階映畫特種紙,書套選用輕薄且不易變形的半透明硫酸紙,左側為開口設計,方便取閱(見圖2)。
(四)封面設計
《何為女書》的封面采用不對稱式構圖,提取女書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八角花吉祥紋樣元素,輔以喜上眉梢、金瓜、佛子香等紋樣。
書名位于封面右上角,書名字體選擇了形似女書的柳葉體,搭配女書字體,增強文字的層次感。標題下方使用明度不同的方塊背景,錯落有致地將柳葉體和女書字體分隔開。右下角沒有圖形覆蓋的部分是銀色卡片,可以反射光線,進一步提升了趣味性。
《女書萬物》的封面運用留白營造空間感,左側印有標題,右側的淡金色文字是每個章節的女書體標題。封面的留白與內頁的正紅色形成鮮明對比,提升視覺沖擊力。書脊與周圍用柳葉體書寫的“女書萬物”四個字的曲線呼應,既遵循女書的結構特征,又起到強化書脊視覺連貫性的效果。在細節方面,封面做了壓印處理,在取下硫酸紙材質的封套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不同紙張材質帶來的細節變化。
(五)內頁設計
《何為女書》的內頁版式采用非對稱、非均衡的構圖,不同于傳統書籍的規整結構,其頁面有著自由流動的視覺節奏。色彩呈現以粉色與白色為主,粉色呼應江永女書的女性文化象征意義,白色則通過留白的藝術感提升版面的通透性與呼吸感。整體設計在隨機性中不失內在邏輯,結合非線性排列與動態平衡,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書籍從右到左的閱讀邏輯,又賦予現代書籍版式設計以藝術氛圍。
圖1 《何為女書》裝幀案例

圖2 《女書萬物》裝幀案例

《女書萬物》的主色調為暗紅色,暗示江永女書中展示的女性苦難與慶典節日背后壓抑的女性情感。隨著讀者的翻動,層層疊疊的暗紅色書頁引導他們進入結交書、老同情深、過廟節、坐歌堂、賀三朝等女書相關節日。為了增強內頁的閱讀連續性與層次感,筆者總體以紅白漸變來突出內容,在少部分頁面加入粉色,進一步平衡色彩關系。明亮的粉色為整體設計注入情感溫度與生命力,暗紅色與白色的對比營造出莊重嚴肅的視覺氛圍,兼顧情感溫度與美學深度。
四、結語
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繼承和保存傳統文化是設計師的職責之一。從“非遺”傳承的角度來看,書籍裝幀設計能為“非遺”的展示和傳播做出積極貢獻,女書相關圖書的文字、色彩及版式設計,能夠揭示女書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獨特價值與美學意義,這不僅是對女書文化的傳承與再現,更是對古代女性智慧與勇氣的現代轉譯。運用創新性的設計方法和裝幀技術,女書文化得以更直觀、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現,有助于提升公眾對女書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的認知。
[ 作者簡介 ] 張玥琳,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