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療愈是一種興起于 20 世紀 60 年代的藝術治療手段,如今被廣泛應用于心理療愈實踐中,受到大眾高度關注與推崇。視覺藝術療愈是在此基礎上,以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為介質,視覺為容器,對心理進行疏導與治療的方法。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沉浸式設計的出現更加貼合人的情感與體驗。本文從色彩、圖形、交互三個維度提出沉浸式設計賦能視覺藝術療愈的方法,分析虛擬空間在視覺藝術療愈領域的應用策略,總結出虛擬空間療愈為視覺藝術療愈的進步提供可能的觀點。
一、沉浸式設計對視覺藝術療愈的影響
(一)沉浸式設計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
沉浸式設計以心流理論為核心思想。其依托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打破場域感,實現沉浸式表達,激發視覺藝術的療愈性。心流理論的提出者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賴(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提出,“心流即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體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愿意付出巨大代價”。1987 年發表的八通道心流體驗模型,進一步證實心流是進入沉浸式空間的最優體驗。目前,依托現代科技采用沉浸式設計的藝術療法,適用于孤獨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多種心理疾病的療愈,在幫助大眾緩解生活壓力方面有很大的價值。
(二)沉浸式設計應用于視覺藝術療愈的優勢
1. 沉浸式表達,多視角體驗
孟沛欣博士(國內提出并運用藝術療愈的第一人)在采訪中提到,藝術療愈不僅僅發生在療愈室,相反要有更廣闊的空間。在設計過程中,相較于線下展覽過度關注作品,線上的沉浸式體驗更容易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沉浸式表達更具有空間包裹感,便于實現非線性敘事,即打造多舞臺的敘事故事線,使用戶在不同空間穿行并激發好奇心,進而由被動交流轉為主動交流,自主選擇可接受的交流方式,方便開發者探索用戶內心世界,提升用戶的療愈體驗。
2. 可交互設計,提升療愈創造性
沉浸式的設計方式讓觀眾與虛擬世界融為一體,這種沉浸式體驗可以讓人忘記煩惱,專注當下場景并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設計師所設計的藝術作品需要在環境虛擬的前提下加強用戶的參與,比如當用戶進入該情境時要有動態效果與之呼應,使用戶真實地感受到虛擬世界的美好與和諧,豐富設計師與用戶的對話和情感交流,從而幫助用戶減少焦慮心理和壓力,達到療愈效果。
二、視覺藝術療愈的方式
(一)色彩療愈的可能性
色彩自古以來便在人類的美術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過色彩原料難以提取,人們對色彩使用的認知存在局限,為了突破這種制約,藝術家們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形成了專屬的語義——色彩情感。
物理學家牛頓的棱鏡實驗證實“物體的色彩是光”之后,熱衷于描繪客觀事物的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更高層次色彩的探索。以莫奈為例,他代表著印象主義畫家在光影和色彩方面的最高成就,畫中的色彩基本脫離了輪廓結構的束縛,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光源色和環境色,使歐洲藝術的色彩表達邁入了新的階段。
20 世紀,歐洲迎來了表現主義運動,色彩情感也在這時開始覺醒。藝術家們不再單純地描摹物體的客觀面貌,更加偏向以人為中心的情感表達甚至人格的升華,讓色彩為人服務。在西方色彩語義的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繪畫作品都透露著療愈性。因此,在色彩的運用與表達方面,觀者會在以往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色彩的個性化理解,在觀看時結合繪畫作者的文化背景,嘗試尋找與自己的共同點即情感的聯系,之后產生共鳴。在這個過程中,觀者進行思考、頓悟或是對以往的經驗否定之否定,繼而調節本人當前的心理狀態。
(二)圖形療愈的可能性
圖形實際上涵蓋了符號學、語言學以及傳播學,然而在藝術創作中提及圖形時,我們通常指的是意象與具象的表現手法,以及對畫面處理方式的抉擇。在視覺行為里,辨別圖形是我們最直觀快速地解讀畫面信息的方式。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的視覺行為時,基本分為以下兩種情況:更關注事物的本體形狀的視覺畫面和更有敘事性或者喜歡探究事物背后蘊含的意義,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人類大腦對于信息的處理收集都是通過圖形與情感建立聯系來完成的。
圖形在視覺療愈過程中同樣具有顯著的療愈效果,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關鍵在于它們傳達了何種情感。畫面中的主體圖形以及周圍環境的圖形,都是視覺傳達的關鍵元素。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再創作,可以制作出恰當的插圖,傳達相應的情感。因此,在圖形的運用和表達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了創作者的個人意志。他們首先尋找與自己心意相符的圖形,然后在各種設計技法中融入自己對生活情感的體悟,進而創作出反映個人情緒的作品。最終,這些作品在各種傳播媒介中流傳,個人情感開始與大眾產生共鳴。個人是點,大眾是面,點與面的轉化所形成的共性,能夠更有效地療愈所有人。
(三)交互式療愈的可能性
交互式療愈與色彩療愈和圖形療愈存在差異,后兩者屬于名詞范疇,而交互式療愈則屬于動詞范疇。“交互”一詞廣泛指代人與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信息交流過程,而“交互式”則描述了一種特定的交流方式。相較于傳統的心理療愈方法,患者與心理咨詢師之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缺乏交流則療愈無法順利進行。然而,在視覺藝術療愈領域,交互式療愈的獨特性開始顯現,因為它無須心理咨詢師的介入,從而有效規避了患者可能存在的不愿與心理咨詢師溝通的障礙。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計團隊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合作打造“無哭聲”主題手術室,實際上是以交互式公共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大型療愈空間,內容有趣,游戲性、沉浸性、敘事性強。該空間以“大洋中的希望燈塔”為主線,患兒在“海底卡通隧道”與卡通角色打招呼,進入“救生艙護士站”后在術前準備時通過捏壓硅膠玩具點亮海灘壁畫區的立體彩虹與頭頂的星月燈,大多數孩子在這時對手術的恐懼都會得以緩解,部分仍感到恐懼的孩子則進入橘黃色的舒適空間“潛水艇鎮靜艙”,由家長陪同進行親子閱讀,最后進入“燈塔之門”開始手術。緊張焦慮的家長可以進入平和寧靜的休息區,為了更好地使家長平靜,設計師在海洋壁畫墻上安裝了三扇采光舷窗。根據醫院公布的數據,在啟用該項目五個月之后,術前舒適配合度上漲了 26.3% ,哭吵發生率下降了26.6% ,患者滿意度飆升至 96.7% 。該案例展示了交互式體驗具有潛在的治療效果,它不僅可以作為藝術治療的手段,還能為需求者提供心靈上的豐富體驗。
三、虛擬空間在視覺藝術療愈中的應用
(一)搭建有情感的視覺空間
虛擬空間具備藝術創造力,它以虛擬現實技術為基礎,以現代藝術為指導,共同搭建視覺藝術療愈中的虛擬空間。在搭建空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圖形和色彩給我們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一是圖形,圖形在空間搭建過程中所產生的曲線、折線、平面圖形、立體圖形能夠給予人不同的感受,或正直溫柔或直觀抽象,其形式美給人真實的存在感。二是色彩,在空間中,色彩必然是光源引起的。光源效果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光線的位置變化會產生多樣的視覺效果及心理暗示,色彩的不同也傳遞出不同的信息與心緒變化,環境色主要用以傳達畫面的主要思想,其他的思想通過色彩在空間布局中的層次效果展現,這使人的情緒有了先后,有了距離。這兩種視覺要素構成了視覺空間的基本信息與形態,接著便要打造空間的藝術性。
現實世界向虛擬世界的轉變要正確傳達出自然且完整的事物關系,目的是確定不同的事物之間的關聯與秩序,由此形成正確的視覺效果。在此基礎上,將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結合起來,根據時間的節點捕捉生活瞬間書寫事件,呈現出含有愉悅、溫暖等情緒的畫面。
(二)傳達虛擬空間的視覺認知
進入 21 世紀以來,虛擬現實技術一直備受關注,原因就是技術本身特有的沉浸感。這項技術融合了生物傳感器信息技術、建模與仿真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多項圖形計算技術,能夠模擬出近似真實世界的環境,給人身臨其境的沉浸感,而這種“存在”僅僅關乎個人主觀意識,沉浸感便成了影響傳達信息的主要因素。
根據心理療愈領域的研究資料顯示,參與者之所以會產生沉浸感是因為參與者想要按照自己的心理去驅動自身要做的事情。在完全沉浸式的環境中,參與者會感到無比輕松,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內在認知,進一步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在空間和時間藝術設計的影響下,參與者的意識得到快速提升。
四、結語
沉浸式設計賦能視覺藝術療愈,增強了色彩、圖形和交互這三個療愈因子的巨大潛力,它向數字化的迅速發展,使心理健康領域經歷一場深刻變革。沉浸式設計的賦能,不僅促進了療愈的普及性與成功率,減少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參與者內心的抗拒,還能夠使參與者通過感覺、意識和思考賦予藝術作品以情感和聯想。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從敘事性插畫到視覺藝術療愈——轉換用戶情緒的交互式可視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S202310224013。
[ 作者簡介 ] 韓雨亭,女,漢族,遼寧盤錦人,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王靜,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