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單三部曲式基礎上,分析聲樂作品《被禁止的音樂》的戲劇效果,從音樂本體分析與實證研究兩個角度,討論作品如何通過旋律、和聲、節奏三要素逐步進行情感遞進,營造戲劇張力。
單三部曲式作為音樂結構中的經典范式,它的嚴謹性與靈活性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該曲式通過呈示段、中段與再現段的邏輯排列組合,建立起音樂材料的對立與統一關系,既符合人類心理審美的認知,又能承載復雜的情感表達。在《被禁止的音樂》中,作曲家開創性地運用單三部曲式結構特征,將音樂語言的展開與戲劇沖突的構建完美融合,形成了獨特而新穎的藝術張力。戲劇張力是構建《被禁止的音樂》的關鍵維度,它通過音樂主題材料的發展、和聲語言緊張程度的變化、節奏的適度控制以及音響色彩的戲劇性轉換得以體現。通過建立戲劇張力機制,音樂作品超越了單一的聽覺感知,升華為具有敘事深度的藝術載體。
一、單三部曲式概述
單三部曲式作為音樂結構的重要形式,核心在于由呈示段、中段與再現段三部分構成邏輯清晰的閉環,呈示段通常呈現明確的主調性并確立音樂主題的動機,中段通過轉調、節奏樣式變化或和聲織體重構形成沖突和張力,再現段則在重新回歸主調調性的基礎上對主題進行變形或升華處理,最終完成音樂敘事的和諧統一。該結構模式在藝術歌曲、奏鳴曲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價值在于邏輯的嚴謹性和形式的簡潔性,能夠通過段落間的平衡狀態實現情感表達的層層遞進。戲劇張力是音樂表現力的關鍵維度,其本質在于音響運動中松弛與緊張的交替機制。它通過和聲進行的不穩定性、節奏的緊湊性以及情感張力的累積與釋放來體現,最終在聽眾心中構建起一致的心理預期,從而給聽眾帶來滿足感。
二、作品創作背景及曲式結構分析
(一)《被禁止的音樂》的創作背景
著名作曲家路易吉·加斯陶頓(LuigiGastaldon)于 1861 年 4 月 8 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都靈,17 歲開始音樂創作,一生共創作音樂作品 300 余首,主要集中在鋼琴曲和藝術歌曲兩大類,以藝術歌曲《被禁止的音樂》最為著名。這首歌曲創作于 19 世紀末,當時意大利的民族音樂受到歐洲浪漫主義思想的沖擊煥發新生,路易吉·加斯陶頓的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那個時代人們抒發內心情感、追求自由的象征。《被禁止的音樂》反映了社會動蕩背景下人們對人性和自由的追求,優美深情的旋律、富有詩意的歌詞以及對愛情主題的獨特表現,使這首歌曲在 1881 年作為女高音獨唱曲目首演后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意大利乃至全世界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二)曲式結構分析
《被禁止的音樂》呈示段的音樂空間感通過 A 大調來確立,流暢的六度上行旋律與主屬和聲的穩定性奠定了情感基調,平穩的節奏形態與大調明亮的調性特征共同塑造了少女聆聽歌聲時純真而悸動的心情,此時具有平衡感的音樂語言暗示著還未展開的戲劇沖突。中段轉入 F 大調后旋律線條的發展伴隨著調性色彩的轉變,變化音的靈活運用使旋律呈現出上下起伏式波動,配合離調和聲帶來的不協和張力,構建出母親的禁令與少女內心渴望的對抗性敘事,節奏型的加速與切分處理強化了這種情緒的不穩定感,形成結構中的“矛盾極點”。再現段回到 D 大調,未回歸主調的主題在新的調性上重現,這部分在保留主題核心特征的基礎上,對旋律、和聲、伴奏織體等進行了適當簡化與調整,讓躁動的音樂情緒漸漸趨于平靜,依然保留深度和感染力,通過再現段的處理升華,讓作品在情感上實現了一種收束的效果。
三、情感遞進與戲劇張力互動
本曲以敘事手法來描寫,以男女青年之間的對白貫穿全曲,故事以一個寧靜的夜晚作為背景,女主角“每天晚上都能聽到有人把愛情歌唱,可愛的青年反復哼唱,它十分強烈激動著我的心房”,描繪了一幅安靜優美的畫面。從旋律與節奏來看,音樂比較平穩流暢,沒有過多的起伏,與歌詞結合恰到好處地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礎,為接下來的故事做鋪墊。隨后是女主角對青年歌聲的贊嘆以及女主角母親的阻止。“啊!優美的旋律多么令人難忘啊!多么甜蜜令人心花怒放!”從旋律與和聲來分析,美麗的少女完全沉浸在青年的歌聲中,懷揣著一顆激動的心想與青年見面,但是到了后一句“但是我的母親卻非常懊惱,我很想知道她為何禁止我欣賞”,母親不讓她欣賞且不讓她與青年見面,與前面少女的想法產生了強烈的沖突,充滿戲劇性。此處通過多種離調手法的和聲配合,使得音樂的和聲效果變得緊張而不和諧,從而營造出戲劇性的張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封建的舊思想與逐漸開放的新思想產生了強烈的矛盾,這也正是作品情感遞進的大背景,也從側面提出疑問:“究竟‘被禁止的音樂’是什么樣的,母親才不讓女兒欣賞?”接著,樂曲運用插敘的手法解釋了音樂之所以“被禁止”是因為青年追求少女的決心——無論面對什么困難都要與少女在一起。這一段表現的是青年對少女的愛,情感的層層遞進表現出青年對封建舊思想的反抗。從旋律來看,逐漸高亢的音符呈現出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讓人充滿緊張感。最后一段通過相同的歌詞再一次強調青年的決心,“我渴望你將我抱進懷里,盡情共享愛的溫存”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情感與戲劇張力同時達到最高峰,反映了青年沖破世俗思想的束縛,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的決心。
四、實證研究
本文通過實證方法系統考察《被禁止的音樂》在單三部曲式框架下戲劇張力的表現效果。在方法設計上,采用對比分析法,選取 19 世紀意大利藝術歌曲中的典型作品《重歸蘇蓮托》與《被禁止的音樂》做對比。在比較旋律發展邏輯方面,《重歸蘇蓮托》的旋律線條以級進為主,主題動機則以重復和模進為主;《被禁止的音樂》具有浪漫主義抒情風格,以長線條貫穿樂句,樂句更具流暢性,通過節奏鎖緊和擴展音域的變化豐富主題表現,與《重歸蘇蓮托》的簡樸風格形成對比。在和聲功能布局方面,《重歸蘇蓮托》以功能性和弦為主導,運用拿波里六和弦,伴奏織體以分解和弦為主,突出敘事性;《被禁止的音樂》的和聲語言更為復雜,常常使用半音化和聲與離調手法來增強戲劇性,更注重意外進行,體現了浪漫主義晚期的和聲特征。在結構比例分配方面,《重歸蘇蓮托》為單二部曲式,以 A 段 4+4 小節的方整性結構呈現主題,B 段通過調性轉換與旋律擴展形成對比,具有簡潔性,符合民歌傳唱的需求;《被禁止的音樂》是單三部曲式,A段的作用是呈示主題,B 段通過調性的游離與旋律的擴展形成對比,A1 段雖然再次呈現了主題,但是并未回歸主調,與《重歸蘇蓮托》相比更自由。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發現,《被禁止的音樂》基本保持單三部曲式的典型結構,但也呈現出獨特的旋律聲部流暢性與和聲織體戲劇性特征,這種二元性結構使得主題呈示段與中段形成更強烈的戲劇沖突,為情感遞進提供了結構性支撐。
結構分析顯示,《被禁止的音樂》采用單三部曲式架構,三個樂段的調性分別是 A—F—D,形成明亮—陰暗—明亮的色彩遞進,調性布局實現了音樂材料的統一,通過和聲張力的積累推動情感發展。前奏部分減七和弦的持續懸置制造了強烈的聽覺期待,第一部分優美委婉,第二部分具有強烈的沖擊力,第三部分是優美的圓舞曲風格。音樂強度的變化通過調性和旋律的轉換實現,增強了戲劇張力。在戲劇張力的具體體現上,和聲從呈示段的主屬交替到中段的減七和弦、屬七和弦離調,再到再現段的擴充終止式,形成戲劇張力累積與釋放的完整閉環。在節奏方面,作品的情感急速推進,從呈示段的四分音符律動到中段的三連音動機,最終在再現段高潮處演變為十六分音符的涌動式進行。這種加速度的漸變過程精確對應著情感強度快速增長,從最初的幸福感,到中間的糾結與反抗,再到最后的幸福與憧憬。作曲家通過多維度要素的協同作用,使單三部曲式超越簡單的 A—B—A 結構,轉化為具有敘事功能的戲劇化音樂。
五、結語
本文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結合的方式,揭示了《被禁止的音樂》中單三部曲式與表現戲劇張力的關系。作品的呈示段通過主題動機的碎片化展現,中段以節奏密度與調性游離的動態性形成鮮明對比,再現段通過主題的重構實現情感的升華,共同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戲劇張力關系網。調性布局上,半音化和聲的運用與對主屬關系的突破性處理,大大增強了全曲發展的不穩定性;在結構層面,主題動機通過變形與重組,既保持了曲式邏輯的統一,又形成了情感推進軌跡的流動性。本文證實音樂的戲劇張力既是形式組織的必然產物,也是情感傳遞的有效載體,這種雙重屬性為音樂敘事研究開辟了新的理論維度。
[ 作者簡介 ] 王勇,男,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佳木斯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通訊作者:劉國峰,男,漢族,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東北音樂文化、音樂表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