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Duncan,1877—1927) 大 膽 地 反 叛 傳 統 古 典 芭蕾的機械化和程式化,認為舞蹈是一門表現人類精神和內在靈魂的藝術。她運用現代舞這一精神與肉體高度融合的藝術形式去追溯精神的本源,探尋真實的人性。接觸即興作為后現代舞蹈的重要元素,承襲了伊莎多拉·鄧肯的舞蹈觀念。在身心一元論的理念之下,接觸即興實現了身心的溝通,打破了固有的舞蹈程式,舞者可以隨著自己的內心,在新的空間環境以及與他者的接觸中感受身體。在現今的舞蹈訓練中,身心分離的情況越來越多,這背離了舞蹈的本身價值,導致舞蹈神韻、表現力和生命力的缺失,使舞蹈具有的功能大打折扣。現今社會,人們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因為久坐、頻繁使用電腦、加班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身心問題頻出,嚴重影響個人健康。接觸即興的舞蹈理念恰恰能夠彌補當下舞蹈訓練的不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一、借舞蹈訓練完善身心發展
(一)在觀察和運動中認識身體
觀察是讓身體的每一種感官都打開,將在肢體動作中感知到的事物的細微變化,慢慢融入自身的感受、體會以及回憶的過程。身體在不同速度、力度、幅度和空間的動作中,表達出一種自由、自然、省力的運動狀態。觀察和運動是接觸即興需要實現的訓練目的之一,參與者在觀察中能不斷提高專注力,如同雷達一般接收信號,不斷感知新的動作形象、空間構造以及身體的狀態。在引導下,參與者的身體逐漸松弛開放,進入觀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狀態中,不僅能了解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姿勢和動態,還能激發對身體表達的興趣。通過觀察,我們能夠洞察身體內在的情感波動,這種情感的表達不僅反映在身體動作上,更是一種對生命進行深刻理解和體驗的方式。因此,觀察不只是技術性的動作分析,它更是深入理解身體語言的起點。觀察存在于意識之中,當一個人能夠運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所想時,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的身體。在接觸即興舞蹈中,其動作的展現與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等具有固定風格的舞蹈形式截然不同。它強調的是自由和自主的動作表達,即隨心所欲。引導者將引導參與者體驗局部肢體的觸碰,感受力量的流動,通過一系列雙人互動方式,如滑動、牽引、滾動等,使參與者能夠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身體語言,進而持續地深入了解自己的身體。
(二)在接觸和思考中感知身體
“接觸”一詞在這里的含義遠不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還包括人與環境中的物體(如地板和墻面)的互動。與地板的接觸往往被用于訓練的導入和放松環節。當我們將身體的重量完全交托給地板時,可以體驗到一種極致的放松狀態。此時,我們的內臟、皮膚、骨骼等有重量的部位仿佛沙漏中的沙子一樣沉降,身體不再需要承擔這些重量。通過指尖或腳尖的力量,我們可以牽引全身;利用身體的一個或兩個部位在地板上支撐起整個身體;用脊椎帶動身體在地板上擺動。參與者與地板之間的“親密”接觸,使得更多動作能在接觸中完成。當人們向地板施加壓力時,也會感受到反作用力,從而不斷感知自己的身體。與他人的接觸是接觸即興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接觸的開始是建立信任的過程,引導者通過牽引的方式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兩人一組,一人閉上眼睛,另一個人則利用手背、手臂、指尖等部位與對方建立初步接觸,進而引導其在空間中運動,不斷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在接觸即興中,對方的運動狀態也是思考的一部分,從而實現多人之間的和諧互動。參與者在接觸中不僅能感知自己的身體,還能感知到他人的溫度、重量、動作和意圖。
(三)在游戲中解放身體
接觸即興,秉承伊莎多拉·鄧肯的“自由舞蹈觀”,突破了傳統舞蹈訓練的框架,通過游戲化的方式激發參與者的熱情。這里的“游戲”,并非日常的嬉戲,而是強調自由創造的氛圍和關系的平等,旨在超越單一的肢體動作訓練,讓參與者在游戲的狀態下獲得全面的身心鍛煉。接觸即興的實踐方式與席勒的“游戲說”理念相輔相成。在課堂上,各種游戲旨在讓參與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技術”,在互動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運動技巧,激發興趣的同時促進參與者自主性和創造力的提升。參與者不拘泥于結果,保持心態的平和;引導者不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而是作為啟發者,幫助參與者發現自我,傾聽內心的聲音。通過這樣的游戲過程,參與者能逐漸達到“待人如己”的境界,從心理到身體都獲得一種解放。
二、有利于參與者綜合能力的建構
接觸即興是一種富有啟發性的“身體訓練”,它以舞蹈為媒介,旨在發展和培養人的潛能,而非僅僅關注舞蹈本身。在這一過程中,身體訓練超越了舞蹈技能的范疇,更加重視促進身心的和諧統一。在提升人際交流與合作能力、即興創作與表現能力以及創造與求新能力方面,接觸即興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一)人際交流與合作能力
在接觸即興中,我們強調與內在自我的溝通,并推崇“待人如己”的理念。參與者通過傾聽和互動,與他人建立起“零距離”和“無差異”的溝通關系。在訓練環節,引導者會進行分組,讓參與者頻繁更換舞伴,通過肢體語言進行對話,參與者在接觸中感受對方的溫度、平衡和重量,通過持續的自我覺察來感知對方的意圖。在交流中,參與者時而被動,時而主動,通過滑動、滾動、引導和支撐等動作,不斷建立信任,形成默契,拉近彼此的距離。身體與心靈是不可分割的,在接觸中身體所展現的狀態最能反映內心的想法,也更容易表達那些難以用言語描述的心理狀態。通過接觸,參與者能夠更真實地感受對方的意圖和狀態,進而預測對方的反應,理解對方的需求,并做出相應的調整。長期練習接觸即興有助于提升參與者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共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從而更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實現有效溝通。
(二)即興創作與表現能力
程式化的舞蹈訓練內容是在訓練“能跳舞的人”,“舞”是重點,接觸即興則是在強調“人在跳舞”,“人”是重點。在接觸即興訓練中,真實地展現自我貫穿整個過程,參與者隨心所欲,任由思緒自由發展。不知不覺間,參與者不再過分關注外界的評價,逐漸放下對“美丑”“像與不像”的固執追求,變得輕松自如。接觸即興中的“即興”元素,是在接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接觸”這一前綴也意味著在“限制”中尋求無限可能。這種方法能不斷激發參與者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在學習接觸即興的過程中,掌握獨特的即興技巧,在不斷實踐中實現自我表達的解放。
(三)創造與求新能力
接觸即興課程提供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平臺,引導者與參與者共同成為創造的主體。這種追求創新的習慣并非通過教育形成的,而是通過訓練培養出來的。在訓練過程中,參與者不是簡單地模仿或復制動作,而是學習接觸的方式。基于此,參與者每次都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即興創作,每一次的課堂都成為新想法和新思維的交會點,創造無處不在。在雙人或多人的小組創作之后,引導者會引導參與者進行創作,即“結構舞蹈”,這不僅突出了訓練的主題思想,還彰顯了小組的創作特色,最后形成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完整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的創造力和求新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鍛煉。
三、豐富舞蹈訓練的實踐內容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業余舞蹈領域,還是專業人士組織的工作坊,抑或專業舞蹈院校,都迫切需要一種高效的舞蹈訓練方法來應對各種挑戰。接觸即興,作為一種強調身心統一、“人人皆可舞”和待人如己的舞蹈形式,應當受到不同舞蹈領域和舞蹈從業者的重視,積極將其融入舞蹈訓練,發揮其獨特價值。例如,在業余舞蹈領域,接觸即興的引入能夠吸引更多人勇敢地參與舞蹈,與他人甚至陌生人建立聯系,消除交流障礙,通過最真實的肢體動作進行不需要語言的深度溝通。這讓更多人打消對舞蹈門檻的顧慮,積極投身舞蹈的傳播活動。在專業人士組織的工作坊的活動中加入接觸即興,可以幫助更多人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實現身心的療愈,在內省和表達的過程中達到放松身心的效果,解放僵化的肢體,釋放被束縛的心靈,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迎接挑戰。而在專業舞蹈領域,融入接觸即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肢體訓練方法,突破思維與身體的局限。在肢體表達方面,學生能夠實現動作的“形神兼備”,賦予舞蹈更靈動的生命力和個性,打破傳統舞蹈訓練帶來的身體表達的局限性。在思維層面,接觸即興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技術的應用與轉化,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本文通過解析接觸即興與舞蹈訓練的內在關聯,揭示其通過“身體認知—感知—解放”的訓練路徑,構建“身心合一”的訓練范式。“接觸”與“即興”融合的訓練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參與者的合作交流、即興表現與創新創造等綜合能力。接觸即興的訓練理念與方法在眾多舞蹈領域中得到了應用,展現了其獨特的價值,豐富了不同領域舞蹈訓練的實踐內容。
[ 作者簡介 ] 銀起苗,女,漢族,河南新鄉人,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