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代造船工藝正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如何融合各類傳感器的異構點云數據,精準分析誤差,已成為提升船舶制造精度的核心問題。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精度控制涵蓋多個階段,需要構建系統化的數據融合架構與誤差管理體系。本文提出基于數據多源融合的精度控制體系,通過特征識別與融合技術,實現船體關鍵部位的高精度監測,為智能造船提供技術支撐。
1.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的數據基礎
1.1多源感知數據采集體系伴隨造船工藝智能化浪潮,點云數據已成為船舶精度控制的核心支柱。當代造船業借助多源感知裝備構筑網絡,涵蓋激光掃描儀、結構光測量及攝影測量系統,形成異構數據生態。這些設備捕獲船體幾何信息,為精度控制提供數據支撐[]。
1.2點云數據采集的技術挑戰
船舶點云數據采集面臨眾多難題。船體結構復雜,曲面與平面相互交織,狹窄空間多,單個傳感器很難全面捕捉完整結構信息。造船現場的特殊環境因素,如金屬表面強反射、不均勻光照、大型構件遮擋等,導致數據采集時存在盲區和噪聲干擾。
多源點云數據各自帶有不同的坐標體系、精度特性和密度分布,這種差異性要求在融合前必須進行嚴格的預處理和標定[2]。激光掃描獲得的數據密度均勻但容易受環境影響,而結構光掃描在細節表現上更為出色,但覆蓋范圍有限。
2.數據多源預處理與融合框架
2.1異構點云數據預處理方法
在噪聲濾除領域,船體金屬構件產生的反射噪聲是主要挑戰。基于統計離群值分析的濾波算法通過計算點與鄰域距離分布特性,設定合理閾值剔除異常點,有效消除散射噪聲。對于船體分段接縫等關鍵區域,采用邊緣特征保持型雙邊濾波技術,既能去除雜亂信號又能完整保留結構邊界信息[3。面對各種特性不同的點云噪聲,分類處理策略效果顯著:散射噪聲適合使用統計濾波方法,而系統性偏差則需要通過校正模型消除。
2.2數據多尺度冗余降采樣與優化策略
對于船體復雜曲面區域,曲率自適應采樣策略卓有成效:平坦處疏,變化劇烈處密,確保關鍵區域精準度不受損[4]。這種策略通過分析局部曲率特征,對點云密度進行智能調控,有效降低數據冗余,降低存儲壓力和計算負擔,同時保留結構細節信息。隨著船舶結構日趨繁復,智能采樣算法愈發彰顯其重要性。此類算法通過解析局部幾何特征與全局結構關聯,自動確定最佳采樣密度參數,在保證精度前提下顯著優化計算效能5。這種多尺度降采樣方法能夠根據不同區域的幾何復雜度動態調整采樣密度,為后續的點云配準與融合奠定基礎,實現計算資源與精度要求的最優平衡。
3.船舶全生命周期的多源數據融合技術
3.1基于特征識別的點云配準方法
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體系中,基于特征識別的點云配準是連接預處理與應用之間的關鍵環節(如圖1所示)。特征提取采用多層次策略,與船體結構特點緊密結合。在宏觀層面,提取船體分段的平面、圓柱面等基礎幾何特征;中觀尺度上,關注艙口、加強筋等結構要素;微觀層面則聚焦焊縫、連接件等精細部件[。一個30米標準分段可提取特征點約15000個,其中關鍵結構特征點大約3000個,為精度監控提供了可靠參照。
特征匹配是高精度配準的核心,連接多尺度數據降采樣與后續融合分析。針對多源異構點云,采用基于特征描述子的匹配技術:首先計算局部描述子,然后運用RANSAC算法篩選配對,最后通過ICP算法進行精細優化。
3.2數據多源融合與一致性優化
特征配準完成后,數據多源融合與一致性優化成為精度控制體系的核心環節8。這一階段整合各種異構點云數據,為精度控制奠定統一基礎。針對已配準的多源點云,基于權重的融合策略顯示出優異效果。根據傳感器特性和測量距離,為各數據源分配適當權重。在造船實踐中,當激光點云與結構光點云按6:4 比例融合時,誤差明顯減少。如果考慮時間因素進行動態調整,多個時間段的數據融合后誤差還能進一步降低。
數據融合的一致性優化確保了精度控制體系的可靠性。在重疊區域采用加權平均方式進行融合,非重疊區域則保留原始數據并實施平滑過渡處理。通過能量函數最小化進行全局優化來調整點云形態,確保最終結果符合船體幾何約束條件。
4.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的誤差分析與管理
4.1多層次誤差傳遞模型構建
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體系的可靠性,深深植根于對誤差的科學分析和嚴格管控。誤差分析模型從四個主要維度開展研究:傳感器內部誤差、環境因素誤差、配準融合誤差和應用層誤差[10]。這種分層策略與數據融合技術緊密配合,使誤差管控更有針對性。通過建立誤差傳遞鏈,能夠清楚地追蹤誤差在各個環節中如何被放大或抵消。
圖1船舶全生命周期多源數據融合框架示意圖

傳感器內部誤差來源于測量設備的精度限制和系統偏差。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展現出各異的誤差特征:激光掃描儀的誤差隨著測量距離增加而擴大,典型表現為 ± (1毫米 Φ+1ppm×DΦ ;結構光掃描儀在近距離能保持高精度,但受到視場范圍的限制。在10米測距環境下,激光掃描的平均誤差達到3.5毫米,而在船體分段邊緣因入射角問題,誤差可能擴大到5 ~ 8毫米。
2025年6月至7月期間,聯合及,針對船體分段測量中環境因素影響開展了系列實驗研究。實驗在船體分段車間進行,采用光學測量系統對相同規格的船體分段(T1500型,長12米 × 寬8米 × 高2.5米)進行測量。
實測數據表明,在一天內溫度變化10°C 時(上午8點 18°C ,下午2點 28°C ),同一船體分段的測量誤差增幅達 1.2~2 毫米;在光照影響對照實驗中,控制溫度恒定在( 22±0.5 ) C 條件下,通過人工光源調節光照強度從 500lux 增加到2000lux ,光學測量系統誤差激增 30% 以上。這種誤差主要源于溫度變化導致的船體鋼材熱脹冷縮,以及光照強度變化對光學測量系統的干擾。溫度影響組采用定點測量法,在船體分段8個關鍵結構點位進行24小時連續監測;光照影響組則采用分時段測量法,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對相同位置進行重復測量。
為驗證結果,研究團隊在2025年6月中旬選擇了3個典型工作日(6月15日、18日和21日)進行連續監測,收集了全天8個時段( 6:00~22:00 ,每2小時一次)的測量數據,并記錄了相應的環境參數。監測發現,溫度每升高 5% ,大型船體分段(長度超過10米)的變形量平均增加 10.6~0.8 毫米,這對精密對接環節的拼裝精度產生了顯著影響。
應對此類挑戰,開發的環境參數實時監測與補償技術結合多時段測量平均法,能將環境因素導致的誤差降低 50% 。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表現出色,通過在船體分段周圍布置溫度和光照傳感器,實時收集環境參數,并利用神經網絡算法建立的補償模型,系統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整測量參數,在的兩艘大型船舶建造過程中,成功將溫度和光照引起的拼裝誤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內,大幅提高了船體結構的整體精度和強度。
三家單位聯合完成的“船體分段測量環境因素補償技術”項目驗收報告顯示,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5艘不同類型船舶的建造過程,平均縮短了船體分段拼裝周期 8% ,減少了修整工作量 15% ,為船舶制造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工藝提升。
表1展示了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中的多層次誤差特性及其管理方法。從傳感器內部誤差到應用層誤差,各層次誤差呈現出不同的特征與影響因素。通過針對性的管理方法,如傳感器誤差的系統標定、環境誤差的參數監測、配準誤差的多尺度策略以及應用層的差異化標準,可有效降低各環節誤差,形成完整的誤差管控體系。這種多層次誤差管理策略為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提供了系統化的技術支撐。
4.2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的誤差管理策略
配準融合誤差是多源數據整合過程中的關鍵不確定性來源。特征提取階段的誤差會通過配準算法傳遞,并可能被放大,特別是在特征分布不均勻的情況下更為明顯。配準誤差評估模型能夠量化特征匹配質量,篩選出最優配準結果。多尺度配準策略先進行全局粗配準,然后針對關鍵區域進行精細配準,有效控制了誤差累積的趨勢。
應用層誤差關注精度控制成果在實際造船中的應用效果。船舶各個階段對精度的要求各不相同:設計階段重視模型一致性,制造階段注重加工精度,裝配階段關注結構對接,服役階段重視變形監測。針對這些不同需求,建立階段性精度控制標準,確保數據產品符合各階段的實際需要。
全生命周期誤差管理的核心是構建貫穿全過程的誤差傳遞鏈和質量控制體系。在關鍵節點設置精度檢驗點,實現誤差的早期發現和及時糾正。同時,建立精度控制知識庫,積累典型問題與解決方案,持續改進精度控制方法。
5.數據多源融合在船舶制造階段的應用優勢
船體分段制造精度控制是全生命周期精度管理的起點。多源點云融合技術實現了分段制造全流程的精確監測。根據權威造船企業發布的技術應用報告,采用多源點云融合技術后,大型船體分段的邊緣輪廓測量精度顯著提高,較傳統方法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技術大幅降低了船體分段的累積誤差,使制造質量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為后續船舶建造環節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語
本文構建了數據多源融合框架下的船舶全生命周期精度控制體系,通過多源點云數據采集、特征識別配準、誤差分析與管理等關鍵技術,實現了設計-制造-服役全過程的精度閉環控制。該體系顯著提升了船體建造精度,降低了返工率和維護成本。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入,船舶精度控制將向數字孿生方向發展,為智能造船提供更加全面、精確的技術支撐。 N
參考文獻
[1]劉春,馬小龍,戚遠帆,等.前融合策略下輔助智能駕駛的多模態數據采集與高精度點云地圖構建[].測繪通報,2024(8):
8-12,19.
[2]孫靜,林雪竹,郭麗麗,等.基于多源系統融合的結構形態感知技術[].光子學報,2023,52(2):209-224.
[3]康志忠,王薇薇,李珍.多源數據融合的三維點云特征面分割和擬合一體化方法[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3,38(11):1317-1321.
[4]祖立輝.融合多源數據的三維建模方法及精度分析[].北京測繪,2020,34(3):5.
[5]劉曉慧,楊東清,張寶庭.一種用于多源融合定位的魯棒性控制方法和系統:202210562354.X[P].2022-08-30.
[6]劉遐齡,崔兆巖,葉航,等.基于多源時空點云融合技術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4,26(7):80-92.
[7]胡仕敏.基于多源圖像與點云數據融合的空間重構算法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23.
[8]杜玉柱,梁濤.面向礦區地表全域沉降監測的多源數據融合方法及應用[].測繪通報,2024(11):120-125.
[9]王寶有.面向近場陣列三維SAR的多源數據融合技術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3.
[10]馬瑞鑫,李子龍,陳靜.基于多源異構數據融合的船舶目標檢測與跟蹤技術研究[].水道港口,2021,42(3):392-398.
作者簡介:于福友,本科,工程師,yu.fuyou@coscoshipping.com,研究方向:船舶建造與海洋工程;通信作者:代曉林,本科,高級工程師,csic_dxl@163.com,研究方向:船舶制造、智能制造;宋忠偉,大專,特級技師,研究方向:船體等鋼結構制造、船舶建造精度管控、工藝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