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數字孿生技術正推動水利管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成為破解大型水源地復雜治理難題的重要路徑。作為北京核心水源地,密云水庫承擔著供水保障、防洪減災等多重戰略職能,其管理水平直接關乎首都水安全。當前,極端天氣頻發、生態保護強化及跨域協同需求升級,對水庫管理的實時性、精準性提出更高要求。本文聚焦數字孿生與水利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構建智慧化管理系統。
1.項目背景
密云水庫作為北京市核心飲用水源地,控制流域 15788km2 ,庫容 43.751Zm2 ,供水占比超 70% ,其管理效能直接關系首都
供水安全。深入分析后,發現當前面臨多重嚴峻的挑戰。
1.1工程安全監測滯后
傳統人工巡檢依賴人工抄表,不僅無法捕捉項體毫米級變形風險,更因數據滯后性,導致隱患識別與處置環節存在數小時空窗期,直接威脅工程結構安全。
1.2防洪決策精度不足
傳統模型對潮河入庫洪峰流量預測的誤差,導致應急響應延遲。物資調配因缺乏精準數據支撐,路線冗余,難以應對極端天氣下的防洪壓力。
1.3數據孤島制約協同
水文、氣象、水質等數據分散于6個獨立業務平臺,跨部門數據調用需人工傳遞、格式轉換,聯合分析報告生成耗時久。生態面源污染溯源依賴人工采樣與實驗室分析,周期長,數據壁壘嚴重制約多目標協同決策,無法滿足流域精細化管理需求。
1.4火情防控被動低效
庫區火情依賴每日人工巡查且覆蓋率低。2021年8月密云水庫東岸植被著火,人工巡查滯后2.5小時發現火點,過火面積達15畝,直接經濟損失約85萬元,凸顯人工防控的時空盲區與響應滯后性,對庫區生態安全構成持續威脅。
上述挑戰分析表明,構建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對物理水庫全要素、全過程的數字化映射、動態模擬與智能決策,已成為提升水庫綜合管控能力的必然選擇和關鍵突破口。
2.總體設計
密云水庫數字孿生平臺建設遵循“統
籌集約、分層實施、協同應用”的總體原則,復用北京市智慧水務1.0基礎能力,建立含7類專業模型的知識中臺。以物理流域全要素數字化映射、水利治理活動智能化模擬為核心目標[2],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感知體系與多維度數字模型融合的水利治理新范式。密云水庫數字孿生平臺總體設計及其與智慧水務1.0基礎底座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密云水庫數字孿生平臺與智慧水務1.0基礎底座的關系

2.1總體架構
基于水利部數字孿生平臺建設技術導則要求,結合北京市智慧水務1.0平臺共性能力,提出 \"1+3+N′′ 分層架構體系,實現“基礎能力復用化、核心平臺專業化、業務場景精細化”的系統構建目標。
“1個基座”是整合市級智慧水務1.0(數據、感知、空間服務)與本地設施?!?”大核心平臺是數字孿生平臺的三大組成部分:數據底板、模型平臺、知識平臺。“N”個業務應用場景是聚焦工程管理、庫區管理、流域管理、安防管理和水文化宣傳五大板塊,支撐洪水預報、水生態管控等14個業務場景。
2.2技術架構
基于“云-邊-端”協同理念構建三級技術架構體系,實現全域感知、智能計算與業務閉環。
云端層(政務云平臺):部署微服務集群,集成數據中臺(ETL處理)、模型中臺(GPU加速訓練/推理)、知識中臺(Neo4j知識圖譜),復用智慧水務1.0共性組件,通過API網關與市級平臺交互。
邊緣層(本地機房):承擔三維水動力實時演算、視頻AI分析等算力任務,采用Vue3+WebGL開發可視化界面,低代碼平臺配置業務工作流。
終端層(監測網絡):整合“空天地”立體感知網絡,部署雷達、聲吶、BIM傳感等終端,通過LoRaWAN協議采集數據,邊緣節點實時清洗特征。
3.模型平臺設計
3.1水文水動力模型
針對傳統洪水預報模型精度不足、應急響應不及時的問題,水文水動力模型以“預報-預演-預警”為核心功能,構建覆蓋降水反演與洪水演進的分析能力。模型集成市級高精度氣象網格數據,支持短臨降水動態修正與多預見期洪水過程模擬。模型突破傳統松弛算法的串行計算瓶頸,采用并行迭代機制實現網格區域分解,結合行優先存儲優化策略,提升計算效率,為防洪調度提供分鐘級決策支持。
3.2工程安全模型
為克服傳統人工監測體系難以捕捉主壩滲流壓力攀升等風險的局面,工程安全分析模型采用多物理場耦合架構,集成結構力學、滲流力學與實時監測數據,構建覆蓋主副壩及溢洪道的動態安全評估體系,如圖2所示。
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主副壩三維實體模型[3],通過精細化網格剖分技術解析壩體-基巖接觸面的應力分布,結合多組荷載組合,采用強度折減法評估壩坡穩定性。安全預警體系融合高精度位移傳感器與滲壓監測數據,構建多指標分級預警機制,通過卡爾曼濾波算法實現監測數據的實時同化與異常診斷,形成“結構-滲流-時效”多維聯動的動態預警能力,為工程安全狀態評估提供全流程決策支持。
3.3流域生態模型
為應對生態保護決策缺乏有效支撐的問題,流域生態環境模型構建“陸域-河道-庫區”多尺度協同分析體系,如圖3所示,集成流域面源污染、河道一維水質及庫區三維水動力水質溫度模型。
圖2密云水庫安全分析模型構建總體思路

模型通過多尺度數據同化,輸出污染負荷空間圖譜、水質動態評價結果及治理方案優化建議,全面滿足密云水庫流域生態保護規劃的精準治理需求。
4.業務應用成效
依托數字孿生平臺的數據底板、模型平臺與知識平臺支撐[4,平臺針對防洪調度、工程安全及數據孤島等痛點,融合高新技術構建起覆蓋水庫核心業務的智能化應用體系,實現全要素數字化映射與全周期智慧化管控。通過核心功能場景化落地,達成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轉變。
4.1工程安全:從“滯后巡檢”到“實時預警”
在2023年“7 ? 31”北京特大暴雨期間,密云水庫數字孿生平臺的工程安全子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采用BIM+GIS構建數字檔案5,通過北斗GNSS位移監測 + 光纖應變傳感網絡實時捕捉到白河主壩下游邊坡形變速率異常加速(超安全閾值3.5mm/h )。當天18:23系統觸發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異常檢測模型一級預警,聯動知識圖譜生成三維應急處置路徑。管理處在19:15前完成警戒區交通管制,并轉移下游作業人員28名。次日在預警區域發生約
淺層滑移,因提前處置實現“零傷亡零損毀”,印證毫米級風險早識能力。
4.2防洪減災:從“經驗決 策”到“四預閉環”
應對“ 7?31 ”暴雨潮河流域極端洪峰,防洪減災子系統展現了強大能力。融合機理模型與長短期記憶網絡(longshort-termmemory,LSTM)構建的混合洪水預報模型[,提前6小時精準預測入庫洪峰為 2480m3/s (實際 2680m3/s ,誤差 lt;7.5% ),基于此精準預報,平臺啟動“四預”閉環:發布預警信息。利用三維可視化引擎進行淹沒范圍預演,清晰展示洪水演進路徑和可能的淹沒區域、AR標注堤防隱患,知識圖譜匹配23類險情方案,系統自動匹配預案并運用Dijkstra算法優化物資運送路徑8。截至17:30,指揮中心轉移下游3村1083名村民至安置點,調配沙袋加固預演風險點,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4.3數據協同:從“孤島割據”到“一體調度”
在2024年3月北京市潮白河春季生態補水工程中,面對水文、氣象、水質等6個獨立系統的數據壁壘,密云水庫數字孿生平臺通過Flink流處理引擎實時整合實時水位、流量、濁度等47類核心數據字段,構建統一數據中臺;基于NSGA-Ⅱ多目標優化算法,接入水利數據接口207個,實現多源數據融合,動態平衡防洪安全、生態需水、城市供水三大目標,自動生成調度指令,并同步推送至水務局、環保局等8部門;實施后調度決策時長壓縮至8小時,實際補水 .1.2/Zm3 ,潮白河下游10個監測斷面水質均達Ⅲ類標準,驗證了跨系統數據融合與智能決策的突破性價值。
4.4火情防控:從“人工巡查”到“智 能閉環”
成像設備(屬于“空天地”感知網絡)實時捕捉一處地表溫度突增至 72% (超安全閾值55% ),LSTM蔓延模型[結合風速預判火勢將覆蓋10畝林區。系統立即觸發三級響應:聯動3臺智能噴淋設備壓制火源,同步推送撤離路徑至巡查終端。巡查員收到報警后5分鐘抵達現場,明火20分鐘內撲滅,GPS實地測繪過火面積僅0.15畝,實現零人員傷亡。
本系統投入運行后,提升了防汛響應效率,減少了洪災損失,提高了火情識別準確率,縮短了應急響應時間,推動管理效能質的飛躍,為密云水庫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實踐范例。
結語
本研究構建了密云水庫數字孿生平臺,驗證了‘ ?1+3+N′′ 架構與“云-邊-端”協同機制的有效性,通過“問題靶向設計-模型技術突破-場景實踐驗證”,系統性破解工程運行風險、防洪決策智能化不足、數據孤島等治理難題,提供智慧水利標準化流程。未來將聚焦極端氣候下模型泛化能力優化、生態微觀過程模擬深化,推動水利管理向“全要素感知、全周期決策”的智慧化新階段躍遷,為大型水源地治理提供可復制范式。
參考文獻
模型構建陸域 水域 二 建模數據準備 模型構建 建模數據準備 庫區三維水動力水質溫度模型針對白河、潮河、對家 流域一維水質模型 針對密云水庫庫區155m 密云水庫矢量創建□ 牛 1 ·7條河道一維拓撲搭建 水面以下范圍收集以下 輸入.建模數據準備 道收以下數據 ·水動力參數設置 EM失量數據 三維水力模型設置針對全流域15788km2收 歷史水測數據 水質參設證 歷史水數據 水模設型集以下建模數據: 率定驗證日尺度的氣象數據E利用數據 支撐 支撐土壤屬性與空間數據理據施 輸入 支撐 中 面源污染模型 傳輸 范圍:范道一水質、河、白 馬關河、忙牛河、安達木河、清水河 傳輸 庫區三維水動力水質溫度模型模型構建 輸出 輸出 輸出年、月、日尺度的地表徑流地表水文模塊設置 植物生長模塊設置 業務應用 業務應用 業務應用管理措施模塊設置塊設置 計 染物荷磷循環模塊設置 ·判斷徑流污染等級 分析密云水庫庫區溫度時空分布1 流設 治理措施優化 分析水庫上游及庫區、染物移轉分時空特性
工程可視化平臺設計[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4(10):140-144.
[2]李春雷,蔡贊吉,劉鐵錘,等.韌性城市視角下的甬江流域數字孿生平臺建設[J].水利信息化,2023(2):14-18.
[3]雷海林,張萬棟,張漢康.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水利工程壩體穩定性監測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濟,2024,30(3):152-157.
[4]成建國.數字孿生水網建設思路初探[J].中國水利,2022(20):18-22,10.
[5]梁愛萍,張發清,蔡運忠,等.基于BIM+GIS+IoT技術的水利工程數字孿生工地建設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J].水利技術監督,2024(2):39-43.
[6]金保明,曾泓源,盧旺銘,等.基于LSTM的山區流域洪水預報模型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5,47(5):177-187.
[7]楊素花,楊潔,祝琴.基于Neo4j的水資源調度業務信息圖數據庫構建研究[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22.8(1):58-62.
[8]張睿.基于改進Dijkstra算法的通信 網絡最優路徑優化研究[J].電腦編程技巧與 維護,2025(5):155-157.
[9]郭世浩,殷淑華,姜彤,等.城市多水源聯合供水優化配置研究[].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23(6):57-65.
[10]苑峻華,李雪,韓會明,等.基于水動力模型和深度學習的缺資料河段水位預測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25,43(6):29-32.61.
作者簡介:趙龍,本科,高級工程師,zln19841104@163.c0m,研究方向:水庫安全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湖庫型水源地水生態環境風險智能化監管技術及設備研發(編號:2024YFC3214300);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水利水文多要素監測感知平臺國產化關鍵技術研究(編號:Y525010);自立項目——水利水文監測數據質量評價方法研究(編號:YJZS232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