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連續釋放利好政策。8月26日,國務院進行第十五次專題學習,圍繞“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展開深入研討。次日,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表示,商務部即將會同相關部門推出系列促進服務出口的政策措施。
政策利好下,我國服務貿易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根據商務部最新數據,上半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38872.6億元,同比增長8%,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服務出口16883億元,增長15%。服務出口在對外貿易總出口中的占比達到11.5%,比上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反映出我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服務出口作為外貿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體出口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充分體現了穩外貿政策的實際效果。
從結構上看,服務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運輸、旅行等傳統服務領域的強勁表現。數據顯示,上半年運輸服務出口4185億元,增長23.9%,是服務出口中規模最大的領域;旅行服務出口1748.7億元,增幅高達68.7%,成為增長最快的板塊。運輸和旅行服務出口的快速發展,有效促進了國際經貿合作,也為國內消費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支持服務出口的政策力度還在進一步加大。商務部服貿司司長孔德軍在8月27日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商務部與多部門共同制定了《關于促進服務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該文件即將正式印發,將從財稅、金融、監管便利化、國際市場開拓等多方面推出新一輪支持舉措。
業內估計,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服務出口在整體出口中的比重還將持續提升。
盡管我國服務貿易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結構性短板亟待突破。
首先,服務貿易逆差問題依然存在。數據顯示,上半年服務出口16883億元,同比增長15.0%;進口21989.6億元,增長3.2%。雖然貿易逆差較去年同期收窄1522.1億元,但仍達到5106.6億元,顯示我國服務貿易整體仍處于逆差狀態。
其次,增長仍主要依賴傳統服務領域。上半年,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實現8650.4億元,增長7.8%。盡管規模可觀,但其增速明顯低于服務出口整體15%的增幅。這表明當前服務出口增長動力更多來源于勞動或資源密集型部門,而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對整體拉動作用仍然有限,結構優化仍需加強。

再次,數字貿易等新業態發展潛力尚未充分釋放。以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為例,雖然出口增長14.6%,表現良好,但與全球數字化浪潮下的強勁需求相比,我國數字服務貿易的整體競爭力仍有提升空間。同時,在數據跨境流動規則與國際高標準對接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面對這些結構性短板,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亟須注入新動能。其中,人工智能技術有望成為培育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推動力。而加快拓展數字服務貿易、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服務貿易”等新業態,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服務貿易提質增效、實現創新突破的重要路徑。
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加快服務業從數字賦能的互聯網服務向智能驅動的新型服務方式演進,拓展經營范圍,推動現代服務業向智向新發展。
這為“人工智能+服務貿易”的融合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在優化貿易結構方面,人工智能正助力催生數字貿易新業態。例如,在跨境電商服務中,借助智能推薦算法,可基于海外消費者的偏好,精準推送中國的數字產品與服務,如在線教育、數字文化內容等,有效拓展出口渠道。
人工智能在賦能傳統服務領域方面,能夠顯著提升其科技含量與附加值。以旅行服務為例,通過開發智能旅游助手,可為境外游客提供個性化行程規劃、智能導覽等服務,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全球數字貿易圖景:不僅顯著增強數字服務的智能化與個性化水平,更從底層重構技術基礎與服務模式,推動全球產業進入新一輪變革期。盡管當前我國服務貿易仍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但積極運用人工智能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有助于彌補當前短板、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全球服務貿易新格局中贏得更為主動和有利的位置。
(本文作者系本刊記者)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