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有大型銀行下調存款利率之后,中小銀行近期也陸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現在,各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低于1%。2024年10月、2023年5月,均是銀行降息節點,彼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還在1.55%左右、1.65%附近。如今,低利率已成常態。
低利率時期,儲戶開始尋找新的投資品。據央行數據,今年7月末,住戶存款環比減少1.11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多減7800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單月增加2.14萬億元,創近10年同期新高。在低利率環境下,現金和存款的吸引力下降,居民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入更高收益的金融產品,直接推動了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長。
對于規避風險的投資人,國債、銀行理財、大額存單和貨幣基金是不錯的投資品,不過,這些產品各有利弊。
儲蓄國債保本保收益,門檻還低,100元起購,被眾多投資者視作資產配置的“壓艙石”,并且在利率下降預期下,買上多年期儲蓄國債,相當于鎖定了未來幾年的利率。

投資者認購憑證式國債,需要到網點柜臺辦理。
對于不愿意跑網點的人,可以認購電子式儲蓄國債,在銀行的APP上即可購買。今年7月,財政部發行了兩期電子式儲蓄國債,發行利率和8月份的相同。
不論是憑證式還是電子式,票面利率都高過同期銀行存款。
儲蓄國債年利率也在下降。

大額存單20萬元起存,門檻高過儲蓄國債,可轉讓、可提前支取的流動性優勢,讓其成為一些理財人的選擇。綜合看來,中小銀行大額存單利率有優勢。記者查詢發現,現在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一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都是1.2%;招商銀行、江蘇銀行同期限大額存單年化利率分別為1.4%、1.45%。
收益率同樣在下降的還有銀行理財。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是2.12%,與去年同期的2.8%、前年同期的3.39%相比,下降明顯,但比存款和國債,仍有優勢,規模還在增加。今年上半年,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已達30.6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前年同期分別增長7.5%和21%。
貨幣基金作為現金管理類的普惠金融產品,有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投資成本低等特點,近些年規模持續攀升。隨著基礎利率下降,貨幣基金收益率也在下降,但大規模的貨幣基金仍領先于同類產品。
近一年(2024年9月4日至今年9月3日),貨幣基金年化收益率最高只有1.75%,年化收益率超過1.7%的基金只有30只。2024年,收益率最高的貨幣基金達2.17%,超過1.7%的基金有505只。
今年6月,規模前三的貨幣基金分別是天弘余額寶、華夏財富寶和建信嘉薪寶,基金規模都超過2000億元。
貨幣基金規模越大,收益率越有優勢。貨幣基金對外投資時,他們是借款方,基金規模大,就有資金優勢,議價權就越高,收益率自然隨之增長。

而規模墊底的貨幣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在1.4%左右,2024年收益率是1.5%附近。
(注:本文不作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