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寧波,你會想到什么?是書藏古今的天一閣,還是滿街飄香的湯圓鋪?是吞吐量穩居世界前列的寧波舟山港,還是凌晨4點漁港旁熱氣騰騰的海鮮攤?
在互聯網的城市熱度榜單上,寧波不像蘇杭那般自帶流量,甚至被戲稱為“江浙滬最冷門旅游城市”??扇粝胝嬲x懂這座城,不必執著于網紅打卡地,循著煙火氣與食物香,便能解鎖它藏在街巷與山海間的真味。
寧波人的清晨,由一碗面結湯開啟。清亮湯水泛著微光,撒上翠綠蔥花,竹繩捆扎的面結像兒時媽媽扎的馬尾辮,咬開是粉嫩軟嫩的肉餡,簡單調味卻藏著鮮明的家常鮮。配一份豬油拌面,滾燙面條裹著融化的豬油,麥香混著油香,下肚便是滿滿的踏實。
吃飽了去南塘老街晃蕩,老石板路兩側藏著寧波人的童年記憶,最勾人的是街角辣哭餅——酥脆餅皮裹著鮮香肉餡,脆爽酸菜與紅椒碎添了層次,10米外聞著香味,總忍不住喊一聲“再來一個”。

說到寧波的甜,豬油湯圓是繞不開的經典。作為“湯圓發源地”,百年老字號“缸鴨狗”把糯米團子的匠心做到極致:優質糯米磨漿、沉淀、揉制,外皮雪白軟糯卻不爛;內餡是黑芝麻與豬油的黃金配比,咬開時濃醇餡料緩緩流淌,芝麻香混著豬油香撲面而來。寧波人煮湯圓頗有講究,滾水下鍋中途點幾次涼水防裂,加勺酒釀或撒把桂花更添風味。對他們而言,湯圓不只是小吃,冬至暖身、春節象征團圓,在外游子也會捎上幾盒,把鄉愁裹進糯米團里,湯圓也因此成了寧波最暖心的城市名片。
老寧波人的智慧還藏在巷弄水缸里:別處年糕凍冰箱,他們卻把年糕“養”在清水里。冬日掀開陶缸,白玉般的年糕在水中舒展,每日換清水保持柔韌,缸底鵝卵石促進水流循環,這樣養出的年糕炒著彈牙、煮湯不糊,滿是天然米香。
靠海吃海的寧波,把“鮮”刻進骨子里。海鮮面是東海味的極致表達:老板從水箱撈起鮮活海貨,膏肥肉滿的白蟹、蹦跶的基圍蝦、肥嫩的皮皮蝦,與韌勁小麥面一同下鍋。端上桌時海貨堆得滿滿當當,金黃湯汁裹著面條,配著酸甜番茄肉醬、纖細蛋絲與蔥花,單是香味就懂了“鮮掉眉毛”的含義。
嗆蟹則是寧波人餐桌上的“硬菜”,宴客、家常都離不開。做嗆蟹講究“鮮”字當頭,選鮮活梭子蟹,只用粗鹽均勻涂抹腌制,不添多余調料。切開后,蟹蓋里的紅膏像晶瑩的深海果凍,蟹肉透著清甜,蘸點米醋,咸鮮在舌尖炸開,配白米飯能吃下三大碗,難怪是“下飯神器”。
若是想嘗更精致的吃法,便不能不提嗆蟹的“升級版”——寧波十八斬。同樣以紅膏梭子蟹為料,先急凍鎖鮮,再以巧勁斬成十八塊,確保每塊都帶膏帶肉。調味上添了紹興花雕、姜末等,讓蟹肉浸滿酒香與復合鮮,比傳統嗆蟹多了層細膩滋味,既是宴客的“排面”,也是老饕鐘愛的鮮味精華 。
要尋最地道海味,不妨早起去路林市場。凌晨4點,市場人聲鼎沸,剛靠岸的漁船卸下閃著銀光的帶魚、肥美的鯧魚、鮮活的蝦蟹,堆成小山的海貨帶著海水腥氣,引得食客爭相挑選。
在這里能看見寧波人對“鮮”的執著:他們懂時令、識海味,知道哪個季節的魚最肥,哪種海鮮清蒸才不辜負本味,從漁港到餐桌,始終繞不開這口東海的鮮。
漫步寧波三江口,咸鮮的海風里裹著咖啡香。
三江口是寧波的“心臟”,姚江、奉化江匯入甬江奔涌向東。站在堤岸,咸鮮海風拂面,遠處寧波舟山港貨輪穿梭,近處游船緩緩駛過,江上的橋既有古色廊橋,也有現代斜拉橋。清晨是晨練者的天地,老人打太極、年輕人跑步;午后陽光灑在長椅上,有人捧著咖啡看書,時光格外愜意。
沿著三江口到老外灘,這里曾是過去的通商口岸,保留著大量歐式老建筑:哥特式尖頂、羅馬式柱廊、巴洛克浮雕,暮色中暖燈亮起,添了幾分韻味。傍晚是本地人散步的黃金時段,人們三三兩兩沿江慢行,江風驅散燥熱,偶爾停下看江上的船,自在又松弛。
夜色漸深,老外灘換了模樣。酒吧、livehouse亮起霓虹,推門可聽見寧波話改編的搖滾;后塘河旁的街道常藏驚喜,或是露天音樂節上觀眾跟著節奏合唱,或是面包節飄著烘焙香氣,又或是寵物節里毛茸茸的小動物引得路人駐足。
老外灘盡頭的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白墻黛瓦、曲徑通幽,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古籍上,透著“書藏古今”的底蘊。從天一閣回到熱鬧的老外灘,一邊是藏書樓的沉靜,一邊是港城的鮮活,古今交織間,更懂寧波的多元與包容。
這就是寧波,既有江南水鄉的溫柔,藏在湯圓甜糯、面結湯鮮香里;也有東方港城的磅礴,融在東海鮮貨、三江口奔涌中。它不張揚,卻用食物與煙火留住時光的味道,等著每一個人循著香氣而來,慢慢品味。
(陳泉靈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