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來活了。”2025年8月的一天,北京某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趙明,收到了來自京辦APP的消息。這是一條協作提醒,涉及活動推進,他需要在3天之后提供相關文字資料。
京辦是北京面向政務工作場景搭建的覆蓋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的統一基礎協同辦公平臺,也是全市政務辦公應用的統一入口。
“你可以將京辦理解為公務員在工作場景使用的‘微信’。它有很多功能,你可以實時進行信息溝通,還能移動辦公加速流程推進,甚至還能跨部門、跨單位找人,可太方便了。”趙明說。
這只是京辦的部分功能,京辦還具有智能模糊找人、政務文檔輔助編寫等能力。
這只是政務場景探索人工智能應用的一小步。在邁向“人機共生”的智能社會過程中,治理模式將迎來深刻變革。那么,又應如何進一步提升相應的治理能力?
趙明告訴記者,過去在工作中需要聯系其他單位的人員時,通常得通過兩家單位的辦公室進行溝通,環節較復雜,也需付出一定時間成本。
而京辦將北京全市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的聯系方式納入,就像找微信好友那樣,趙明只要搜索對方姓名,便能迅速聯系上,加速事務處理。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找人的情形往往更為復雜。“實際找人往往比較模糊,很多時候只知道這事兒可能是某個政府機構負責,具體到部門和個人,就比較難了。”京東科技協同辦公產品負責人侯超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京東科技負責為京辦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和支持。
引入大模型能力之后,這一問題被很好解決。可以打開京辦智能助理,文字輸入或語音說,“我要找××局負責××工作的相關負責人”,基本就能找到。
智能模糊搜索匹配背后,在于AI模型能力和數據發力。模型能力方面,京辦深度融合了DeepSeek和京東大模型能力;數據方面,京辦錄入了政府機構部門職責、人員職務等信息,同時結合政府官網的信息,大模型便能進行人員匹配。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京辦覆蓋北京市“16+1”區及全部114家市級單位,服務50多萬用戶,市級用戶平均日活近80%,位居全國政務協同平臺前列。
“現在只用一個京辦就能解決許多辦公需求,信息傳遞更加高效,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跨部門的協作溝通也更加方便。”趙明說。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人工智能也在以更廣深度、更快速度融入政務、治理領域。全國各地也在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深小i”是深圳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打造的AI政務助手,能夠實現全市域、全領域、全智能的政策解答和辦事指引。只要輸入問題,就能輕松獲取各類信息。據了解,在政務辦事領域,“深小i”一次解答精準率接近90%。
上海在全國率先探索“人工智能+政務服務”,群眾可以享受智能預填、生成材料等智慧化服務;工程建設項目領域,帶圖智能審批也在大力推進,項目報建和審批效能也在不斷提升。



北京朝陽,城市“AI管家”上線。北京朝陽AI視頻圖像分析平臺自今年3月初試運行以來,已接入區內18000余路攝像頭,可同時對近200路視頻點位進行實時分析,不管是非機動車聚集,還是堆物堆料,抑或垃圾桶滿溢,都可通過AI算法實現城市問題的秒級發現、精準派單和閉環處置。
政策也在不斷釋放利好。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便是六大重點領域之一。
“《意見》為人工智能在政府運轉和公共服務等場景的應用落地,開辟了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希望能夠把握這一契機,探索更多人工智能驅動的‘政務智能中臺+政務場景’模式,打造更加安全、高效、全面以及智能的政務辦公新體驗。”侯超說。
“《意見》強調‘社會治理人機共生’,說明我們已經認識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日益成為社會的一部分,社會治理也需要將其作為主體,而不完全是客體或工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馬亮認為,未來社會將會是一個人機共存的世界,人與AI、機器人會共同存在,也會相互發生各種關系,如人人關系、人機關系、機機關系,社會治理需要應對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
“人機共生、人智協同等的發展,意味著未來社會治理不只是人類使用AI來治理社會,還意味著AI與人合作治理包括AI在內的社會。比如,有人熱衷于同AI聊天、交友甚至戀愛,具身智能也提供情感陪伴、老年陪護等功能。假以時日,‘AI身份’‘AI權’等相關問題也會出現,需要社會治理予以回應和解決。”馬亮說。
馬亮認為,前瞻性地預測和規劃人機共生的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避免“車到山前”而“沒有路”。如可以選取部分地區、部門和行業開展智能社會治理實驗,通過“沙盒”試驗來控制風險,并在條件成熟后復制推廣。
(應受訪者要求,趙明為化名)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