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您尾號3821的儲蓄賬戶有一筆5萬元定期存款已提前支取,本息合計125元。”近日,北京個體戶王先生收到銀行短信時,正對著手機屏幕上的基金申購頁面確認金額。“一年期定存利率降到1.10%,5萬塊存一年利息才550塊,還不如買紅利基金,去年朋友買的那款基金年化收益都快5%了。”
王先生的選擇并非個例。2022年以來,國內存款利率經過多輪下調,目前活期存款年利率降至0.05%~0.2%,一年期存款利率也跌破1%。越來越多居民像王先生一樣,將目光從銀行存款轉向其他投資領域,一場規模可觀的資金“搬家”正在上演。
“以前覺得錢放銀行最安心,哪怕利息少點也踏實。但現在利率低了,聊勝于無,錢不挪地方不行啊。”山西退休的劉阿姨,今年辦完一筆“大業務”——把到期的20萬元3年期存款取了出來,一半買了銀行推薦的理財,另一半全換成了金燦燦的實物黃金。
劉阿姨給記者算了筆賬:“之前20萬存3年,年利率2.45%,到期能拿1.47萬元利息;現在同款存款利率降到1.55%,利息少了5400元——這數可是我一個月的生活費。”更讓她覺得“選對了”的是,今年年初買的10萬元金條,當時金價660元/克,現在已經漲到830元/克。“理財預期利率也有3%,雖說比存款多了點風險,但收益差擺在這兒。”
劉阿姨的選擇,正是當下很多人“不再愛存錢”的縮影。
為啥曾經的“儲蓄偏好”突然變了?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行是主要原因。
利率一降再降,銀行存款的“收益光環”慢慢褪色,成了資金“搬家”的“催化劑”。資金為尋求更高回報,開始從銀行流出。
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8.4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66萬億元。與前6個月數據對比,7月單月住戶存款凈減少約1.11萬億元。與此同時,前7個月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4.69萬億元。
另外一個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趨勢。7月末,狹義貨幣(M1)余額111.06萬億元,同比增長5.6%。廣義貨幣(M2)余額329.94萬億元,同比增長8.8%。
M1增速的回升,直觀反映出市場中用于即時消費、投資的“活錢”正在增多——企業更愿意將資金留在活期賬戶以應對經營周轉,居民也傾向于將定期存款轉為活期,以便快速投入到能產生收益的領域。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M1-M2剪刀差變化。
今年以來,M1-M2剪刀差(M1、M2同比增速的差值,用于反映市場資金活力和經濟預期)已呈現持續收窄態勢。這無疑是資金“活化”的直接體現,既反映出企業生產經營活躍度的提升,也印證了居民消費與投資意愿的增強,這是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值得關注的積極信號。
從當前市場表現看,近期行情強勁、情緒高漲的A股市場,無疑成為熱門去向,新增開戶數激增、機構期待到期存款外溢,均印證了這一趨勢。
中信證券宏觀團隊日前發布的研報稱,居民“存款搬家”或已開始。
研報分析,在資產配置結構變化、投資情緒回升和風險收益比改善的推動下,部分資金可能會流向股市等風險市場。在市場環境改善時,“存款搬家”或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流入,為股市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
市場活躍度的提升,直接反映在股票開戶數據上。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7月,A股市場新開戶數達196.36萬戶,同比增長70.54%;從全年維度看,截至7月31日,2025年A股累計新開戶數量已達1456.13萬戶,較去年同期增長36.88%。
這一輪居民“存款搬家”浪潮,能為資本市場提供多少支持?招商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王先爽在近期行業報告中提出,從歷史規律看,每一輪牛市都伴隨著銀行存款向資本市場的遷徙,而未來龐大的到期存款規模為這一趨勢提供了潛在支撐。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進一步測算:2018年以后,國內居民部門積累的超額儲蓄已超過30萬億元,其中2022年以后形成的5萬億元超額儲蓄,因形成時間較短、居民配置意愿更靈活,更可能在短期內轉化為消費或投資資金。
從存款到期角度看,2025年預計有90萬億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設其中5%~10%的資金會尋求更高收益,那么流出規模可能達到4.5萬億~9萬億元。
如果說資本市場還在期待增量資金的逐步兌現,那么理財市場已經實打實成為存款搬家的“第一站”。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30.67萬億元,較去年年末增長約7000億元。
理財市場的增長也為銀行帶來了利好。據Wind數據統計,已經披露業績的22家上市銀行中,截至6月末,有15家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凈利潤增速為正,占比近七成,同時實現凈利潤同比“雙位數”增長的理財子公司有9家。
除了理財市場,基金與保險也是居民存款流向的主流選擇。貨幣基金以高流動性、低風險特點,成為不少人“活錢管理”的首選。
此外,多類保險產品自9月1日起下調預定利率,也有不少居民趕在調整前抓緊配置。畢竟對追求穩健的居民來說,增額終身壽險、年金險等產品的保障與儲蓄雙重特性,剛好契合他們對資金安全性、長期性的需求,進一步成為承接銀行流出存款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存款搬家潮中,年輕人的資產配置思路更顯新潮,不少人開始湊齊自己的“新三金”(貨幣基金、短債基金和黃金基金),以替代傳統的銀行存款。
“以前工資到賬就轉定期,現在會分三筆:一部分買黃金ETF,一部分定投基金,剩下的放短期理財,既靈活又有機會賺更多。”在北京工作的“95后”白領李瑤說,“雖然每部分錢不多,但總比躺在銀行吃利息強,還能慢慢學理財。”這種“先求穩再求賺”的思路,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應對存款利率下行的選擇。
(注:本文不作為投資建議)
編輯:孫曉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