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
總結“干貨”來看,《意見》以2027年、2030年和2035年為時間節點,規劃了“人工智能+”行動的推進節奏,即2027年實現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焖僭鲩L,2030年錨定讓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以及2035年的最終目標——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基于此,《意見》部署了一系列務實舉措,即“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六大重點行動,以及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數據供給創新、強化智能算力統籌、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繁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8項基礎支撐能力。
這份闡明了“人工智能+”行動“路線圖”和“時間表”的文件引發了巨大關注與熱烈討論。人們開始回望,曾經的“互聯網+”和“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澎湃動能和全新可能,而面向“人工智能+”的頂層設計不斷推出,無疑釋放了發展智能經濟和建設智能社會全面提速的重要信號。
2015年,我國全面啟動實施“互聯網+”行動。10年來,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和千兆光網,擁有11.23億網民,互聯網技術領先,應用生態繁榮。人人在線、網聯萬物滲透到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拉動消費變革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推動力量。
2025年,我國明確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相比“互聯網+”時代強調的“效率提升”和“創新發展”,“人工智能+”更加注重“重塑范式”和“革命性躍遷”,這也意味著“人工智能+”的影響將更為廣泛和深遠。
實際上,早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就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10萬億元意味著什么?2024年,我國汽車產業以10.65萬億元營收規模,取代房地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當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賦能千行百業的“頭雁”作用和溢出效應。
進一步看,“人工智能+”絕非單一的技術創新,更是涉及經濟、社會、治理等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同時,要實現“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和廣泛應用,也離不開開放共享的全球生態。前路雖伴挑戰,但機遇遠大于風險,驚喜必將多于坎坷?。
十年一瞬,萬象更新。從“網聯萬物”到“智能涌現”,從“數字賦能”到“范式革命”,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你、我、每一個普通人其實都已經站在了這場變革的浪潮面前,人工智能不再是遙遠的技術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
通過“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過去堪比“大海撈針”的蛋白質設計,如今被AI改寫,研發效率顯著提升,還打破了國際依賴。
通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蓬勃發展,現在機器人不僅能跳舞打拳,還開始“進廠打工”。
通過 “人工智能+”消費提質,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以強大性能和全新體驗,快速進入越來越多家庭的消費清單。
通過“人工智能+”民生福祉,AI已成為人們輔助健康管理的平臺,讓過去很多難以得到幫助的患者,能夠獲得低成本、個性化的治療,而且治療效果和連續性都有了保障。
通過“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政府機構信息處理效率和能力大幅提升,政務服務速度和體驗都全程“拉滿”。
通過“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中國的開源AI正幫助柬埔寨漁民用手機實時巡檢水質,用無人機精準投喂飼料,打造出“魚米走廊”。
總之,擁抱全新的智能時代,已成為我們不容遲疑的選擇。本期報道,我們不做宏大敘事,而是講述在我們身邊的“AI故事”,微處見真章,實踐觀未來。
編輯:鄭雪zhengxue@ceweekly.cn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