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丹心:海洋經濟是綜合的產業業態,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從海洋漁業、船舶建造到深海礦產開采,都有廣闊空間。現在,我國海洋經濟內涵不斷豐富,已擁有規模大、門類齊全的海洋產業體系。目前中國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約占全球三分之一,海工裝備市場份額占全球50%以上,海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
@深藍1號:伴隨政策紅利釋放,海洋經濟注入新動能。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聚能起勢,海洋資源開發也走向深遠海、走向立體,深海科技從科研探索向產業化加速推進。此外,大模型賦能港口運營、AI制藥技術與產業融合、大模型重塑冷鏈供應鏈新生態等方面,也產生了一系列新成果,凸顯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應用潛力和廣闊前景。
@海文:海洋旅游大有可為,已成為推動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廣東省14個沿海城市接待游客、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都超過10%。部分沿海城市可以深挖沿海城市與海島的文化底蘊,融合航海歷史、海洋文化與生態景觀,建設海洋文化和航海特色主題園,同時推進海上運動、郵輪經濟等新業態發展。
@南方客:海岸線是海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黃金線”。河岸線也同樣重要,是維系區域生態平衡的綠色廊道,更是串聯產業集群、暢通物流網絡的經濟動脈。我們看到,一些地方利用河岸線豐富的資源,做好河運,通達大海,照樣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較2012年實現翻倍增長。今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達5.1萬億元,同比增長5.8%。海洋經濟正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藍色動能”。
如今,海洋經濟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日益緊密:汽車燃油可能來自深海油田,手機電力或許源于海上風電,海水淡化可能緩解水資源緊缺,深海算力有助于夯實數字底座……
科技的乘數效應持續放大,不僅破解了海洋開發的技術瓶頸,更重塑了產業邏輯,推動海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跨越,讓“向海而興”從歷史愿景變為現實圖景。
《中國經濟周刊》2025年第16期刊發《用科技深耕藍海》特別報道后,網友紛紛熱議。
責編:孫庭陽" suntingyang@ceweekly.cn" "美編: 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