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杭州e谷智慧大樓,當主持人念出“SafeSip”這個項目名字時,來自坦桑尼亞的赫爾曼·愛德華(Herman Edward)站起身,臉上露出驚喜而又難以置信的笑容。
這個專注于解決東非禽類飲水安全問題的項目,從全球97個國家的519份申請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2025全球農創客大賽的冠軍。
站在領獎臺上,赫爾曼手中還握著演講稿——上面寫著“水傳疾病下降67%、死亡率降低58%、抗生素使用量減少62%、小農戶4.5個月即可回本”。這些數據的背后,連接著東非無數小農戶實實在在的生計改善。
赫爾曼的SafeSip項目,瞄準的是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南蘇丹、埃塞俄比亞7個東非國家,約60億美元的禽類飲水安全空白市場。
路演那天,赫爾曼緊張得手心冒汗。站在臺上,他沒有過多講解復雜的技術原理,而是向評委展示了一組對比數據:使用設備前,某個養雞場每周要死20多只雞;使用設備后,每周只損失3到4只。“我們希望東非的每個養雞場都能用上干凈水,讓小農戶不再為死雞發愁。”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了掌聲。
創新是本屆大賽的通用語言,中國團隊表現亮眼。
瀚海奇跡團隊帶來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沙漠可持續農業解決方案,其使用的生物基復合材料,可在4天內將沙地轉化為保水保肥的種植土壤;結合AI與遙感技術,僅需兩人即可管理千畝農田。
另一支中國團隊則聚焦規模化養豬場,以AI視覺與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豬只行為秒級監測,可提前7天預警豬呼吸道疾病,助力豬群成活率提升3個百分點以上。
其他國家的團隊表現亦不遜色。
來自肯尼亞的Silo Sense團隊通過太陽能驅動的智能糧倉和IoT傳感器,幫助農戶“儲得多、賣得貴、貸得到”。
來自泰國的RIFFAI x Enable Earth團隊聚焦農作物焚燒問題,通過“衛星AI預警+秸稈就近回收轉化”減少露天焚燒。
匈牙利Agroloon項目采用20~30公里高空智能氣球技術,成本只有傳統衛星或無人機成本的幾分之一,可提供50厘米超高清農田影像。
美國選手扎克·赫茨勒(Zach Hetzler)研發的“植物脈搏貼片”,通過納米材料制成的傳感器,捕捉植物染病前釋放的極微量氣體,結合AI模型,在癥狀出現前48~72小時發出預警。



來自哥倫比亞的米爾頓·杜克·卡諾(Milton Duque Cano)研發了AgroData Connect平臺。“農民只需用手機給作物拍張照,就能實時判斷作物成熟度、病蟲害及是否存在水分脅迫現象。”他告訴記者。
這是赫爾曼第一次離開非洲,他的中國之行,從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機場開始。他賽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整個旅程像做夢一樣,直到在杭州機場看到中文的歡迎標語,才相信真的來了。”
他的行李箱里除了參賽資料,還整齊地疊放著兩套正裝,“去中國比賽,著裝應該更正式一些,這是表達尊重”。
大賽前的“創新馬拉松”48小時指導集訓,是赫爾曼最忙碌也是收獲最多的時段。他帶著筆記本認真記錄每一位參賽者的分享,并積極擴展人脈。
“來這里除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認識其他創業者和創新者。”他已經有了一份合作意向名單。
“我們連接政府、企業、學術機構資源,希望為全球青年創業者提供和技術、資金、市場對接的機會。”大賽主辦方之一、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說,今年大賽收到519份申請,覆蓋97個國家,相比去年200多份的申請,賽事規模顯著擴大,項目創新性也進一步提升。
“拼多多也將一如既往支持全球農業創業者和農業工作者,未來3年,依托‘千億扶持’計劃,進一步發揮數字化優勢,幫助農村地區改善生產和生活。”侯凱笛說。
跨界合作已成為大賽推動創新的典型路徑。
赫爾曼坦言,過濾設備無法本地生產,團隊已與中國制造商合作,設備由中方工廠根據其需求和技術要求代工生產。
米爾頓·杜克·卡諾與華為建立了深度合作,2024年12月,他們剛贏得華為開發者大賽拉丁美洲賽區第一名,正借助華為云服務及資源持續推進研發。
“賽事旨在推動農業糧食體系創新,解決全球農業痛點問題。我們通過挖掘和推廣這些創新方案,助力全球農業減損增收、提升效率。過去4年,大賽挖掘了超過600個農業創新解決方案,連接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需求。”侯凱笛說,這樣的跨界合作,正是大賽主辦方所期待的。大賽的目標是成為全球農業創新技術的加速器和連接器,真正惠及全世界的農業從業者。
編輯:鄭雪" zhengxue@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