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強國安。在資本市場,國防軍工板塊因關乎國家安全、大國博弈,始終受到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伴隨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紀念活動的進行,軍工板塊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中證軍工指數自8月以來日均成交860億元,較年初至7月底的日均404億元顯著上升。
在此背景下,軍工上市公司交出的中報成績單尤為引人關注。數字增減之間,揭示出中國軍工行業怎樣的發展態勢?
記者查閱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A股航空航天與國防行業88家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報已全部披露。整體來看,上半年上述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854.27億元、同比增長13.2%,凈利潤95.24億元、同比增長0.6%,營收與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截至最新統計,這些公司總市值合計約2萬億元。
不過,個股業績分化趨勢明顯,其中58家公司實現盈利、30家出現虧損。
營收方面,2025年上半年共有7家公司收入突破100億元。中國重工以326.21億元位居榜首,隨后依次為中航成飛(207.02億元)、中航西飛(194.16億元)、中航沈飛(146.28億元)、航發動力(140.98億元)、中航機載(111.80億元)和中直股份(102.40億元)。
凈利潤方面,2025年上半年,中國重工與中航沈飛凈利潤均超過10億元,位居行業前列。中航成飛、中航機載、中航西飛、中航高科和中航重機凈利潤也均突破5億元,上半年凈利潤分別為9.19億元、7.32億元、6.88億元、6.10億元和5.99億元。
從凈利潤增幅來看,43家公司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19家公司凈利潤增幅超50%,智明達、納睿雷達排名居前,凈利潤增幅分別為2147.93%、866.98%。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部分企業業績承壓明顯。航天發展、ST新研、ST煉石上半年分別虧損4.25億元、1.77億元、1.01億元。
“從2025年中報來看,軍工板塊在營收和利潤端均恢復正增長。”中信建投證券軍工與新材料團隊首席分析師黎韜揚告訴本刊記者,據該機構跟蹤的162家重點公司數據顯示,上半年板塊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均同比回升。
但他同時指出,軍工行業整體呈現結構性復蘇,板塊內部分化明顯。業績差異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不同領域訂單釋放節奏不一,低成本彈藥等兵裝需求集中爆發,訂單實現快速增長,船舶制造受民船周期上行影響表現強勁,而航空發動機等領域仍處于去庫存周期等。
他進一步分析,產業鏈議價與成本傳導能力也是關鍵因素。下游主機廠和部分中游分系統企業通常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和訂單確定性,利潤修復更快。而上游原材料和中游加工制造環節(除部分高壁壘環節外)可能仍需消化前期成本壓力,或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利潤空間短期承壓。
今年5月,中國外銷型戰機殲-10CE首次取得實戰戰果,以出色表現“驚艷全球”,不僅展現了中國裝備的卓越性能,也被視為是中國軍工企業的“DeepSeek時刻”。
隨著更多軍工企業在資本市場公開披露,這一領域的能見度正不斷提升。
以行業龍頭中航成飛為例,作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始終將航空防務裝備的研發和制造作為核心業務。其市場表現十分亮眼:年初至今股價上漲43%,當前市值已達2700億元。
作為海軍裝備建設的中堅力量,中國重工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實現營業收326.21億元,同比增長47.56%;凈利潤達17.4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27.07%。業績強勁增長主要得益于其船舶交付量提升。
不過,這份成績單也成為中國重工的最后一次半年報——隨著中國船舶以換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國重工,自9月5日起,“中國重工”(代碼:601989)正式告別A股市場。
與此同時,一批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也表現亮眼,增勢強勁。
公開資料顯示,國科軍工產品涵蓋各種導彈、火箭彈固體發動機動力模塊、安全與控制模塊,多型主戰裝備的主用彈藥、特種彈藥及引信與智能控制產品。上半年,合同負債為1.54億元,同比增長685.97%。
上半年,生產尖端高可靠性嵌入式計算機的智明達營業總收入達到2.95億元,同比增長84.83%;凈利潤更是激增2147.93%,達到3829.80萬元,實現同比扭虧為盈。智明達方稱,“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飛機、導彈、衛星、火箭、無人系統等高端裝備”。
公開資料顯示,智明達的核心業務是為軍工客戶提供定制化嵌入式計算機模塊和解決方案。年報稱,公司新增訂單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其中彈載產品訂單增幅最大,機載和其他類產品訂單增幅較大,較上年同期新增AI類產品訂單。
2025年企業業績的爆發,是軍工行業景氣度提升的最直接體現。
“中報的數據很好地印證了行業處于早期復蘇階段,營收端率先修復,利潤端有望筑底。”黎韜揚說,合同負債是觀察軍工企業訂單飽滿程度和未來收入保障的關鍵先行指標。今年上半年,軍工板塊整體合同負債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先行指標顯著改善為后續業績提供了支撐。
他認為,軍工領域呈現出三大增長曲線,前景十分廣闊。在國內需求方面,低成本精確制導彈藥、無人系統已經成為當前主要新的驅動力;信息化智能化作戰底座(態勢感知、通信指揮、電子對抗)建設刻不容緩,相關領域的投資和發展有望進一步提速;軍貿需求方面,軍貿產業有望在未來全面爆發,作戰體系整建制產品訂單的落地,將為相關企業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
(注:本文不作為投資建議)
編輯:孫曉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