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心理助手,幫我走出了長期抑郁和失眠的困擾。”海馬告訴本刊記者,他從2024年開始使用AI心理醫生助手軟件,通過正念練習,改善了長期失眠的癥狀。
在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AI正化身“心理醫生助手”,讓很多心理障礙患者獲得低成本、個性化的診治。其治療效果和連續性都有保障,為像海馬這類心理障礙康復者帶來“福音”,也為心理健康服務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是重點行動之一。文件明確提出:“探索推廣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大幅提高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能力和效率。”
AI,正在守護全民健康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長沙一家醫院的精神科,醫生借助億畝心田精神復元自助互助平臺(下稱“億畝心田平臺”),通過量表、面部表情等特征識別患者的情緒指數。平臺還可以將富含情感的口語特征輸入大模型,幫助醫生識別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況。
“這些多維度、多模態的數據構成重要行為指征,為評估精神障礙患者的壓力、焦慮及情緒狀態提供了基礎。”億畝心田平臺產品總監易新如告訴記者,讓AI化身“心理醫生助手”與他的經歷有關。
早年他曾經歷過精神健康的挑戰,后通過心理復元康復了,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對心理障礙患者的“被傾聽”需求有了更加真切的體會。
看到AI工具興起,他和技術團隊一同開發了基于AI的億畝心田平臺。據介紹,億畝心田平臺在多家醫院精神科已經投入使用。
“利用數字人克隆技術、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技術,我們研發出了‘數字人家族’,同時結合VR技術實現‘沉浸式場景互動’,幫助患者在安全、自然的環境中實現情緒疏導、認知重構和希望感重建。”億畝心田平研發團隊創星集團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虞敏告訴記者。
采訪中,記者體驗了億畝心田平臺沉浸式療愈空間的一款場景,模擬的是森林晝夜節律,輔助身心調節。10余分鐘的正念練習與冥想引導,讓人感覺身心放松,腦子安靜了不少。
海馬會用億畝心田平臺來記錄日常心情,并堅持寫日記,“之前我滿嘴的抱怨,負面情緒很多,精神頹廢。用億畝心田平臺記錄自己的心情點滴和復元過程后,我發現自己漸漸變得開朗了,更多從積極正面方面考慮問題。這是AI技術帶給我的一種新體驗。”現在,海馬每天都會打開億畝心田平臺,尤其心情不好的時候。
虞敏介紹,AI心理醫生助手能夠自動提取心理障礙康復者自述文本進行深度分析,為每位用戶建立精準用戶畫像。隨著用戶數據沉淀,平臺會根據每位患者的畫像提供有針對性的認知訓練、心理疏導。通過不斷的人機互動,平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可以給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多維度個性化心理健康服務,為心理障礙患者提供防護網。
易新如告訴記者:“平臺還可以給康復者提供個性化復元建議,畢竟每個精神障礙康復者情況不同,遭遇也不同。AI可以基于大數據和算法,為各類精神障礙康復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療愈方案。”
比如,有些康復者性格孤僻、靦腆封閉,想找一個信任的人傾訴,AI心理醫生助手就可以24小時滿足他們的傾訴要求。
虞敏說,平臺不僅能在患者情緒波動初期識別出潛在風險,還可以按照風險等級推送個性化建議或預警提示,輔助醫院和社區服務人員實現“早發現、早干預”。
像億畝心田平臺這類AI心理醫生助手不僅進入醫院,也開始走進學校。AI心理醫生助手依托個性化服務能力,正在為不同特質、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資源。
易新如舉例說,AI心理醫生助手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類型、情緒波動和壓力源,推送適應性訓練、場景化練習或情緒調節視頻課程;還可以模擬具有人格特征的對話風格,在學生焦慮或困惑時提供陪伴式回應。
“這種高度個性化的方式,不僅增強了干預的針對性,也提升了學生的接受度和心理黏性,為學生心理健康織密防護網。”易新如說。
當心理學遇到AI,心智和算法要實現“共舞”并不容易。采訪中,易新如談到了挑戰,“AI心理醫生助手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常常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精神障礙者被‘病人’這個身份所困擾,對于康復缺乏信心;二是AI心理醫生助手平臺賦能精神康復,仍需要社區精神康復機構、醫院等專業人才聯動,比如精神健康社工、社區志愿者、相關醫護人員等。目前這類人才短缺”。
(文中海馬為化名)
責編:楊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