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在降低藥品價格的同時,也給藥企帶來了不同的機遇和挑戰。部分仿制藥企開始積極轉型,開啟仿創結合的新征途。結合多家券商和分析人士觀點,本輪醫藥“反內卷”的主要受益板塊集中在醫療器械等高值耗材這種過去因集采受損較大的領域。長期來看,利好創新能力強、行業地位高的創新藥企。
另一方面,經歷前期熱炒,部分創新藥個股已處于估值較高位,投資者需從長期投資角度耐心關注,規避短期追高買入的風險。
市場多方認為,集采領域的“反內卷”主要影響的是醫療器械等高值耗材領域。
高值耗材領域自2020年起成為集采重點,截至2025年,集采覆蓋率已較高,如人工關節、冠脈支架、骨科耗材等品類均已完成多輪集采。醫療設備領域的集采也加速推進,CT、DR等基礎設備及部分高端設備納入集采范圍。
同時,第十一批集采規則優化,避免企業過度低價競爭,保障產品質量與企業合理利潤空間。對于具有成本優勢、產品質量過硬的仿制藥企業而言,不再被迫壓價至成本以下,有望憑借合理報價中標,擴大市場份額,改善盈利能力,尤其在心血管、抗感染等集采大品種領域的企業受益明顯。
此外從長期來看,集采政策的完善促使醫藥行業健康發展,在此之下,創新能力強、行業地位靠前的大型創新藥企有望得到更多助力。
江海證券認為,集采政策優化促使企業向創新轉型,推動行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行業整體來看,創新驅動與國際化成為發展主基調。隨著政策對創新藥支持力度加大,以及國內藥企研發實力提升,創新藥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增強。同時,集采常態化下,行業加速洗牌,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
在此背景下可聚焦兩類企業:一是具備強大研發實力、多元化產品管線及國際化布局能力的創新藥企業;二是集采受益企業,需重點跟蹤這類企業的集采中標情況、產品價格策略及市場份額變化。重點可關注科倫藥業(002422)、京新藥業(002020)、復星醫藥(600196)等。
截至2025年上半年,科倫藥業創新研發管線共布局30余項,以腫瘤治療為主,覆蓋乳腺癌、肺癌、胃腸道癌癥及婦科腫瘤等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領域。
京新藥業聚焦精神神經與心腦血管領域,成品藥集采出清、原料藥趨穩、醫療器械恢復增長。失眠新藥地達西尼上市放量,降脂藥小分子Lp(a)抑制劑研發進度領先、具備出海潛力。分析機構認為,公司整體業績有望保持雙位數增速,未來創新藥將陸續兌現,帶來業績增量與估值提升。
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已完成2筆對外授權交易,創新轉型持續推進。子公司復宏漢霖的HLX22、斯魯利單抗在多個Ⅱ期、Ⅲ期臨床試驗中展示出相較于競品更佳的數據,多個品種具備國內與海外的商業化的潛力。
光大證券稱,對資本市場而言,政策底已現,“集采即價格戰”的思維已成過去式,但不同公司間將出現長期業績分化,行業龍頭與品牌藥企有望受益。新規則下臨床口碑佳、產品質量過硬的龍頭公司更易獲得醫院青睞,中選率和協議量確定性更高,比如恒瑞醫藥(600276)、石藥集團(01093.HK)、中國生物制藥(01177.HK)等。
恒瑞醫藥是我國制藥龍頭企業,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7.61億元,同比增長15.88%;歸母凈利潤44.50億元,同比增長29.67%;扣非凈利潤42.73億元,同比增長22.43%。
上半年,創新藥銷售收入75.70億元,同比增長14.5%。瑞康曲妥珠單抗/SHR-A1811(HER2ADC)、艾瑪昔替尼/SHR-0302(JAK1)和瑞卡西單抗/SHR1209(PCSK9)等6款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此外,還有6個創新產品的新適應癥獲批上市。公司2025-2027年預計獲批上市創新藥及適應癥約47項,涵蓋腫瘤、自免、減重等多個領域。
石藥集團2025年內有望獲批7款產品,其中美洛昔康納晶(術后鎮痛)、DBPR108(2型糖尿病)已獲批,及提交11款產品上市申請,其中烏司奴單抗、紫杉醇白蛋白Ⅱ、司美格魯肽、棕櫚酸帕利哌酮以及阿瑞匹坦注射液等已申報上市。同時有超20種產品進入II/III期關鍵臨床,包括潛力品種SYS6010(EGFRADC)、雙抗KN026與減重藥物TG103(Fc-GLP1)。
2025年上半年,中國生物制藥的普坦寧(美洛昔康注射液(II))和安啟新(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VIIa)相繼獲批上市。中信建投稱,未來三年(2025-2027年),公司預計將有近20款創新產品陸續獲批上市,其中超半數為峰值銷售額有望突破人民幣20億元的重磅品種。
醫療政策不斷完善,是助力行業長期向上發展的重要引擎,但今年以來,資金已大量涌入創新藥上市公司,經歷過前期上漲后,創新藥板塊已水漲船高。Wind數據顯示,萬得創新藥指數當前已走到近三年較高位置。(見圖)

前期,融通基金基金經理萬民遠分析稱,這忽略了創新藥企業的研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競爭激烈等特點,個別上市公司股價虛高,甚至出現了估值泡沫。
具體來看,創新藥通常研發投入大、成功率低,研發周期也動輒十年及以上。即使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最終能否產出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存在高度不確定性。若市場過度樂觀,可能忽視研發失敗風險,導致估值虛高。
此外,不同創新藥企商業化能力有所差異。部分企業雖有創新管線,但缺乏成熟的商業化團隊和渠道,難以將產品轉化為實際收入。
醫藥投資應以長遠眼光看待,規避短期炒作風險,投資者勿盲目追高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