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軌銹蝕成記憶的虛線,
車窗將流光凝成思念。
枕木間斑駁的刻度,
刻滿未寄出的信箋。
遠方在窗內悄然結霜,
遠方在窗外緩緩退場。
汽笛聲裁開暮色,
大地如冰封的畫卷蜿蜒。
站臺漸隱于暮色邊際,
而起點仍固守原點——
那鐵銹蔓延的虛線,
終在岔道口化作塵煙。
著名作家,詩人CCTV央視《藝術名家》特邀文化顧問,《青年文學家》雜志社理事夏明智先生的點評:
此詩以鐵路為意象,展現了深刻的詩意與人文關懷。《虛線》通過鋼軌、車窗等鐵路元素,將抽象的思念與記憶具象化。“鋼軌銹蝕成記憶的虛線”巧妙地把銹蝕的鋼軌比作記憶的痕跡,虛線象征著記憶的不連貫與模糊,“車窗將流光凝成思念”則賦予車窗捕捉時光、凝聚情感的能力,生動地表達出對遠方的牽掛。
“遠方在窗內悄然結霜,遠方在窗外緩緩退場”,通過窗內窗外的對比,營造出一種孤獨、悵惘的氛圍,汽笛聲、冰封的畫卷等描寫,更增添了旅途的寂寥與未知。“站臺漸隱于暮色邊際,而起點仍固守原點”,體現了堅守與離別的矛盾,鐵銹蔓延的虛線化作塵煙,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與記憶的消散。
作者簡介:
黎書喆,男,24歲,漢族,湖北武漢人?,F就職于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橋工段,任通訊員一職。身為鐵路系統青年職工,長期深耕一線通訊報道工作,以筆觸記錄鋼鐵動脈的脈動,多篇作品見諸報端及網絡平臺。代表作品包括:聚焦鐵路建設的紀實文學《武漢鐵道》,展現工程團隊協作精神的《隧道施工“不打烊”,“高鐵兄弟”來幫忙》,反映青年職工文化生活的《“團”聚高鐵共聯歡,青年奮斗不孤單》,以及記錄勞動風采的《獨屬于武橋工人的“五一”假期》等。業余醉心文學創作,持續用文字傳遞鐵路人的堅守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