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至少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年代里,無論世事怎樣變遷,她以頑強而執著的生存著、發展著。這門傳承千年的指尖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她還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以適應當代“新民俗”的要求,出現了模仿繪畫效果,照相效果、版畫效果,遠看跟畫或照片一樣。湖南省洞庭湖畔的“桃江刻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桃江縣地域古屬楚國南方,是屈原的第二故鄉,是他流放湘沅之間創作《天問》《九歌》等大量詩作的中心地段。“桃江刻紙”是楚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洞庭洞湖沃土孕育出的一雜奇葩。2011年桃江縣剪(刻)紙協會成立,2015年被湖南省工業美大授牌為工藝(剪紙)傳承基地,2016年被湖南省剪紙研究會授為“湖湘剪紙”研究基地。基地現有民間剪(刻)藝術家50余人,全縣開設有20個剪(刻)紙培訓班,每年培訓中小學生和成人學員上1000余人。
熱情、古老、典雅、純正、獨具特色的楚文化賦予了“桃江刻紙”深厚的文化底蘊。她以古老、傳奇和結合時代精神風貌而不拘一格,“刻作為桃花江剪紙的一個重要的制作技巧”其表現形式耐人尋味,常見的有剪“繒”字、刻“鴛鴦”的婚慶刻紙,掛紙幡、扎靈屋的喪葬刻紙;做鞋帽、繡枕花的底樣刻紙;貼窗花、迎財神的節日刻紙。“桃江刻紙”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鮮明的地域特色賦予了“桃江刻紙”豐富而多彩、博大而燦爛,是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的生動見證,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其中突出的有馬跡塘鎮的“燈花”、武潭鎮的“窗花”、大栗港鎮的“繡花”、三堂街鎮的“影花”、修山鎮的“傘花”以及桃花江鎮的“印花”。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桃江刻紙”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桃江刻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桃花、美女、翠竹為中心內容,以各類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自然景觀為創作元素,以月牙形、水波形、柳葉形等刻藝技巧為手法,陽剪、陰刻、陰陽剪刻相結合,變形、夸張的手法,一個蠟盤、一張紅紙、一把刻刀任意取舍,自然揮灑,刻出各種美麗圖案,創作出了無限可能,展現了桃花江的人文風情。近年來,協會有100多幅會員作品在全國各地參展賽中獲獎或被地方檔案館收藏,培訓中小學生有10多幅作品在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文化館(省非保中心)獲獎,其中夏永媚創作的作品《龍鳳呈祥》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二等獎;劉雪純、彎彎母女倆共同創作出版的《媽媽的剪影》一書榮獲2024年度中國好書榮譽。自出版以來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圖書館、書香中國、文津圖書等15個獎項。隨著時代的發展,為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逐步將刻紙融入市場,得到百姓的喜愛,“桃江刻紙”又在不斷創新,技藝不斷提高,由過去的單色刻紙逐步變成多層次的套色刻紙、染色刻紙、服裝刻紙、頭飾刻紙。特別是在2024年跨界融合刻紙時裝秀上,協會會員創作的文化時裝令人耳目一新,為刻紙開辟了新的展示平臺,展現出了“桃江刻紙”的獨特魅力。“桃江刻紙”將在新的時代里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為非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