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兼寫花鳥畫的藝術價值在于其“盡精微而致廣大”的辯證美學,既展現了自然生命的精妙細節,又通過筆墨的自由抒發了人文情懷。它不僅是技法的融合,更是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視覺呈現,至今仍為藝術家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和藝術啟示。
工兼寫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了工筆的精細嚴謹與寫意的灑脫靈動,在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價值上具有獨特魅力。中國花鳥畫千年演進的星河中,工筆與寫意看似兩條分流的河道,卻在歷史的奔涌中不斷交匯激蕩。從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的精密富麗到徐渭《墨葡萄圖》的淋漓恣肆,從宋徽宗宣和畫院的格物致知到八大山人的孤傲簡遠,花鳥畫始終在“應物象形”與“氣韻生動”的張力間尋求平衡。而當代畫家如呂偉杰、凌雪等人,正以“破界之筆”將工寫的融合推向新境——他們既深諳宋人骨法用色的精髓,又敢解構傳統范式,使花鳥畫成為東方哲學在全球化時代的詩意回響。
工寫之間:工與寫的辯證統一
于精微處見精神。工筆畫是“格物致知”的藝術實踐。一支細如發絲的勾線筆,承載著對物象結構、質感的極致追求。尤其是臨摹宋畫的過程中,這種感受更是深刻,筆者臨摹過一幅宋畫《枇杷山鳥圖》,畫中一片葉的脈絡走向,一串枇杷的層疊轉折,一只鳥羽的絲絲分明,都需要絕對的耐心與定力。渲染的功夫更是關鍵,一遍遍的分染、罩染、提染,仿佛時光在紙上沉淀,讓色彩由淺入深,由薄至厚,最終才能呈現出自然通透、細膩典雅的意境。這個過程是靜默的修行,要求心如止水、眼如明鏡、手如巧匠。需要觀察的深度和表達的精準,更需要敬畏自然造物的精妙。然而,工筆絕非冰冷的復制。臨摹經典若用心,則能體會到與古人對話之感,能快速提升繪畫技藝,實現從臨摹中領悟,從臨摹中創新的逐漸蛻變。
于揮灑中抒胸臆。寫意畫則是心緒的直接流淌,是“得意忘形”的精神舞蹈。當飽蘸水墨的毛筆落于宣紙,瞬間的滲透、暈化、枯濕濃淡,充滿了不可預知的美感。這要求畫者對筆墨性能有深刻的體悟和極強的掌控力。看似隨意的潑墨、破墨、點厾,實則蘊含著對物象高度概括后的神韻捕捉。畫鳥,不必拘泥于每一片羽毛,重在表現其振翅欲飛的動態或顧盼生姿的情態;畫花,不必細數每一片花瓣,重在傳達其迎風搖曳的風骨或含苞待放的生機。寫意之妙,在于“意到筆不到”,在于留白的想象空間。畫者需放下對“形似”的執著,更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抓取瞬間的感動,表達對生命活力的禮贊!
工筆與寫意,一收一放,一靜一動,看似兩極,卻能相輔相成、相互滋養、辯證統一。工筆的嚴謹訓練為寫意的“無法之法”奠定了扎實的造型基礎;而寫意的暢快淋漓又常為工筆創作注入靈動之氣,避免陷入僵化。兩者交替進行,能使藝術表達更為豐富多元。
師法自然:永恒的靈感源泉
無論是工筆的細致摹寫,還是寫意的意象表達,深入觀察自然才是根基。筆者時常流連于庭院、山野、溪畔,看花開花落,觀鳥飛鳥棲。晨露中的花瓣、夕陽下的翎羽、風雨中的枝干……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是取之不盡的寶庫。觀察不僅是看其形色,更要體會其精神。一朵殘荷的枯寂之美,一只孤鳥的伶仃之態,都蘊含著生命的哲思。這種對自然的親近與感悟,是畫面意境得以生發的土壤。筆下的花鳥,不僅是眼中所見,更是心中所感,是經過情感過濾和藝術提煉后的自然意象。夏荷自古均是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景觀之一,年年觀賞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有一次,看到三朵荷花屹立池塘中央,感覺是三個少女在竊竊私語,甜言蜜意;正好另外一朵在旁邊獨自低垂,像是若有所思的樣子,看起來很孤獨。這一繁一簡的對比簡直就是生活和生命的真實寫照,美輪美奐。
意境營造: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工筆確保物象的“形似”,寫意則升華其“神韻”。例如,清代惲壽平的沒骨花卉,既精準表現花葉形態,又通過淡雅設色傳遞出文人雅趣;許多工兼寫作品題詩鈐印,將花鳥的自然美與文學意境結合。如八大山人的荷花魚鳥,構圖極簡卻暗含孤傲之氣,題跋更深化了畫面寓意;花鳥題材常寄托人格理想(如梅蘭竹菊“四君子”),工兼寫技法既能清晰刻畫物象,又能通過筆墨虛實傳遞隱喻,比純工筆更具抒情性。
畫如其人,創作時的心境往往直接投射于畫面之上。工筆畫需要澄澈寧靜,煩躁時勾勒的線條必然浮躁;寫意畫需要激情與膽魄,拘謹時揮灑的筆墨必然怯弱。工兼寫的藝術創作“意在筆先”十分重要。提筆之前,胸中需醞釀著某種情緒或意境:或清新淡雅,或蒼茫渾厚,或歡快明媚,或孤高清冷。這份內在的“意”引導著技法的選擇、筆墨的運用、構圖的經營。一幅成功的作品,技術是骨架,而畫家的情感與精神才是血肉與靈魂。若深知這一點,創作的作品就會因為當時的某種情感,有感而發。
傳承探索:傳統與創新的橋梁
中國花鳥畫傳統博大精深,從黃筌的富貴到徐熙的野逸,從宋人的精工到明清的寫意,歷代大師的經典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潛心研習古人的筆墨語言、構圖章法、審美意趣,是理解傳統精髓、打牢個人根基的捷徑。同時,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畫者亦需嘗試在傳統筆墨中融入當代的審美視角和個人的獨特感受。《小院一隅》是筆者近期的創新嘗試,起因是由于雨果的一句話“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拖著鎖鏈,而是為了展開雙翼”,激發了筆者想創作一幅對比鮮明、表達鮮活生命力的作品。于是把日常收集的素材整理、分類、構圖、創作,就誕生了這幅作品。傳承是根,探索是枝,創作者若既能保持中國畫的文脈與氣韻,又能展現出時代精神和屬于個人的藝術風格,應是正道。
工兼寫花鳥畫的藝術價值在于其“盡精微而致廣大”的辯證美學,既展現了自然生命的精妙細節,又通過筆墨的自由抒發了人文情懷。它不僅是技法的融合,更是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視覺呈現,至今仍為藝術家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和藝術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