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自己的創作歷程,每一步探索都離不開四川這片文藝沃土的滋養與托舉。作為一名深耕舞臺藝術的創作者,我始終心懷感恩——感恩這個重視文化傳承的時代,更感恩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藝術基金、四川省文聯、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等文化單位始終為創作者與項目方搭建橋梁、注入動力。正是這份持續的支持,讓許多看似遙遠的藝術構想落地生根,讓一個個承載著四川文化基因的作品得以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濃郁川味,《努力餐》從萌芽走向成熟
2019年,當我們團隊最初醞釀舞劇《努力餐》的創意時,內心既期待又忐忑。這部以至今尚在營業的革命文化餐廳“努力餐”為原型的作品,通過舞蹈語言再現抗戰時期四川人民的家國情懷——餐館老板車耀先以“努力餐”為掩護,為地下工作傳遞情報、掩護同志,而“一菜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店訓里,藏著的是川人“食力救國”的樸素擔當。將歷史記憶、地域文化與舞劇藝術融合,無疑是一場挑戰。如何用肢體語言勾勒特殊年代的暗流涌動?怎樣讓川菜的煙火氣與紅色敘事自然交織?創作過程中,盡管成都本地已投入基礎的經費保障,但在深度采風、細節打磨等關鍵環節仍需更有力地支撐,才能讓作品突破常規、觸及深度。正是四川藝術基金的及時援手,為《努力餐》注入了突破性動能——主創團隊深入“努力餐”餐廳深度采風,在仍在使用的木桌與留存的老菜單中打撈歷史細節;邀請川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指導菜品擺盤的舞臺還原,讓鍋碗瓢盆的調度都透著地道川味;邀請黨史專家逐字逐句打磨劇情,確保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與藝術表達的感染力形成平衡。為了還原當年的街景,我們從現存的餐廳布局中提煉密碼墻的視覺元素,將老成都的市井氣息融入舞臺布景;舞者反復琢磨如何用肢體韻律傳遞暗流涌動的緊張感。此外,劇中還嘗試融入川味說唱,讓傳統韻律與當代表達碰撞出別樣火花。作品登上舞臺后,2021年,《努力餐》又入選基金的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讓這部帶著濃郁川味的舞劇能走出四川,赴北京、上海等地巡演,讓川酒的醇厚香氣與川茶的滾燙氣息交織纏綿。
追溯根源,《新聲》探尋本土京劇的來時路
在《努力餐》的創作之外,我參與編劇的京劇《新聲》同樣沐浴著四川藝術基金的陽光。作品的核心是挖掘成都本土京劇的源頭——探尋成都市京劇研究院的前身脈絡,追溯京劇在成都發展的滄桑往事,用舞臺語言打撈那些散落在時光里的藝術記憶,讓觀眾讀懂“不忘來時路”的深意。
在創作初期,團隊走訪退休老藝人、查閱檔案史料,還原“川派京劇”的獨特韻味;作品圍繞“京劇入川、文藝抗戰、愛情絕唱、京腔蜀韻”的主題,在京腔底色中融入四川地域文化特色,既展現藝術傳承的堅守,也傳遞時代精神的回響。
這份沉潛的創作,讓《新聲》后續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與四川藝術基金雙重支持,入選四川省文聯重點文藝創作扶持項目,更入選了四川省文聯2024年度“百佳推優”工程,成為近年來四川京劇創作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作為主創,我常想,那些被時光掩埋的藝術往事,正因它們的支持才得以重見天日,這本身就是對“傳承”二字最生動的詮釋。
新程再啟,讓川味故事在舞臺上活起來
2025年,參與創作的川劇《榕蔭記》以樂山犍為籍循吏李拔為藍本,聚焦其秉持清、慎、廉的治家為官精神與人生軌跡。主創團隊前往犍為、福州等地采風,收集方言俗語與生活習俗,讓劇本更具地域特色。劇名從《榕亭記》改為《榕蔭記》,呼應李拔任職地的榕樹意象,也暗合其“蔭庇百姓”的為官初心。創作中,我們挖掘李拔日常政務與生活細節,用川劇獨特韻味呈現,彰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這些探索因基金支持得以順利推進。此外,我參與創作的話劇《繼·光》聚焦英雄黃繼光的少年時代,回溯他在四川中江鄉村的成長軌跡。劇中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展現少年黃繼光聽長輩講“保家衛國”故事時的專注、在苦難歲月里萌生的正義感等情節,凸顯他從平凡少年成長為英雄的精神蛻變。
這川劇《榕蔭記》和話劇《繼·光》的推進,讓我更加堅信:舞臺藝術的生命力,永遠扎根在真實的土地與人民之中。藝術創作如逆水行舟,稍不進則退。基金提供的展示機會,讓我能走出創作舒適區,向全國優秀編劇取經,探索四川文化在新時代的表達可能。
從《努力餐》的紅色舞步到《新聲》的京劇溯源,從《榕蔭記》的川劇傳承到《繼·光》的話劇敘事,我的創作之路始終與四川藝術基金相伴。它像一位沉默的伙伴,在我們困惑時提供方向,在我們疲憊時注入能量,讓每一個帶著泥土氣息的藝術構想都有機會綻放光彩。
未來,我深知肩上的責任——既要讓川味故事在舞臺上活起來,更要讓四川文化的根脈在創作中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