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舞臺光影與黑水的月光重疊,民族精神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鎧甲,古老儀式得以重生,它不再召喚戰士,而是召喚每一個在平凡日子里選擇“舍小家為大家”的普通人,這正是當代中國人最動人的精神風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特定地域和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統。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浪潮中,如何賦予古老非遺全新的生命力,讓非遺真正活化起來,探索非遺活化的創新路徑,成為當代傳統藝術實踐與創新的重要命題。
2025年6月,藏族群舞《卡斯達溫·穿鎧甲的人》亮相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賽的舞臺。作品從四川省黑水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卡斯達溫舞”選取素材,竭力挖掘傳統舞蹈文化中蘊含著的古樸、勇敢、舍身護家、勇于抗爭的尚武精神和生命意蘊,進而從現代審美的角度,展示卡斯達溫舞獨特的步伐、激昂的節奏和流動順達的形態,表現藏民族淳樸善良、英勇堅毅、熱情奔放的性格和文化魅力。
卡斯達溫舞主要流傳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河流域,“卡斯達”為“鎧甲”之意,“溫”是“穿”的意思。卡斯達溫舞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們祈禱勝利,親人們為他們祈求平安歸來的一種民間祭祀性歌舞活動,歷經千百年的發展演變,至今仍然在民間流傳,獨特的形式、鮮活的風貌和熱血男兒保家衛國的精神內涵,深受民眾的喜愛。
群舞《卡斯達溫·穿鎧甲的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突破民間藝術形態框架,以保家衛國的精神內核為切入點,以生離死別的情感表達為核心,提煉藏、羌文化中堅韌守護、無畏抗爭的精神,將其濃厚的意識形態與人類共通的文化情感緊密相連。通過民族舞蹈語匯的運用發展、表演形態的藝術化呈現、多聲部音樂的融匯表達、傳統服飾和光影藝術的舞美重塑,結合現代舞臺藝術創作審美,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舞臺藝術相融合,實現傳統文化與當代精神的對話。
民族舞蹈語匯的運用發展
舞蹈語匯被視作舞蹈表演藝術的核心,通過對傳統動作素材的精準提煉,來構建人物角色清晰而獨特的舞蹈語匯,使其與人物角色的性格特質、情感世界深度融合。提煉卡斯達溫舞獨特的動律特點,男子主要以身體軸向轉動為核心動勢,基本步法以碎步、墊步、踏跳步為主,形成急促有力的舞蹈動作質感,每一次身體的轉動、每一步急促的踏跳都是對生命力量的吶喊,展現著群體精神氣質的凝練。女子主要以身體軸向轉動快速轉胯為核心動勢,基本步伐以碎步、墊步、蹉步為主,讓舞蹈動作在急促有力的整體動勢中不失委婉柔美,細膩勾勒出民族女性剛柔并濟的形象,是對民族女性生命狀態的藝術化表達。當“動作”被轉化為“人物的舞蹈語匯”時,角色的生命便被寫進了肌肉的記憶里。
表演形態的藝術化呈現
卡斯達溫舞的表演形態包括前歌后舞的表演形態、儀式性活動的表演形態、巫與武的表現形態、踏地為歌圈舞的表現形態。在黑水,卡斯達溫舞象征著出征前最后一聲擂鼓,象征著鎧甲的碰撞、號角的撕裂、火焰的舔舐,它是“英勇”寫成的集體高聲部,深挖卡斯達溫舞蘊含著的深層精神內涵,觸摸中華民族英勇無畏、團結堅韌、無私奉獻等一脈相承的精神軌跡。利用傳統儀式框架,同時摒棄傳統舞蹈常以“列陣—沖殺—凱旋”的三段式鋪陳勝負,以“別離”替換“征戰”,以構建男女之間清晰的情感線索為表現手段;以“義無反顧的背影”與“無聲守候的眼眸”替換“刀光劍影”與“旌旗翻飛”,以小見大,將宏大敘事分散到每一個細節中,把“舍小家為大家”的宏大命題,折疊進一次告別中。當代觀眾或許從未聽聞過卡斯達溫舞的鼓聲,卻大多經歷過凌晨站臺的揮手、機場安檢口難舍的擁別……《卡斯達溫·穿鎧甲的人》沒有漫天黃沙中激昂的戰鼓,只有匍匐在征途上離別的心跳;沒有凱旋的浩蕩旌旗,只有一扇扇等待的心門。以最小的敘事單位——一次別離,窺見民族精神的鮮活脈絡:當舞臺光影與黑水的月光重疊,民族精神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鎧甲,古老儀式得以重生,它不再召喚戰士,而是召喚每一個在平凡日子里選擇“舍小家為大家”的普通人,這正是當代中國人最動人的精神風貌。
多聲部音樂的創新融合
卡斯達溫舞是以歌伴舞的舞蹈。歌聲悠閑舒緩,但舞蹈動作卻是急速變化的,從而形成了慢歌快舞的特色。提取阿爾麥多聲部原生態吼腔,融入現代音樂元素重鑄,男聲激昂粗糲,是立起的刀;女聲悠揚綿長,是未落下的淚。“出征”與“守候”相互交織為層次豐富的人聲表達,使音樂和舞蹈互為回聲,共筑藝術表達的情感世界。精準運用不同樂器的獨特音色,使音樂與情感起伏高度契合,讓男聲成為鎧甲里的鏗鏘心跳,讓女聲成為肋骨間的無奈嘆息,讓鼓點與刀聲在陣列里共振,讓弦樂在情感褶皺里與時間共生,飄在半空的吟唱猶如懸在頭頂的思念,低回訴說著這場別離。它不在別處,就在每一根肋骨的一呼一吸間。
傳統服飾的古今呼應
服飾在舞臺藝術作品的表達中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增強人物形象感染力的同時,也成為無聲的情感載體。《卡斯達溫·穿鎧甲的人》在保留卡斯達溫舞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功能性與藝術性改良。男性持短刀身著鎧甲舞動,把“守護”鍛造成可舞之甲,塑孔武有力之形象,凸顯守護之決心;女性身著黑水地區傳統服飾,更加注重裝飾性和美感,把“訴說”織進可觸之褶,在展現古樸的民族氣質、傳遞婉轉的情感表達的同時,與男性舞者的粗獷形成鮮明對比。鎧甲與褶裥,一剛一柔,讓歷史重量落在肩胛,讓刀光在鎧甲上炸裂,讓當代情感沿布紋流動,讓淚痕在褶裥里悄悄洇開。傳統服飾不只是被穿在身上,也被心跳重新編織。
光影間的情感浸潤
舞段、音樂、服飾間構建起了《卡斯達溫·穿鎧甲的人》的線條與故事,現代舞臺光影的運用則是對這塊畫布的最后一次潤色。把燈光用作情緒表達的催化劑,讓所有這些元素緊密結合在一起迸發出更大的化學反應。在舞段的開頭,配合鏗鏘有力的節奏,用硬質的光束、簡潔的色彩、快節奏的轉換,表達勇士們出征的決心。舞蹈中后段,并沒有采用常規的過于陰冷的色彩去迎合離別的不舍情緒,而著重去挖掘離別背后,對生的向往、對重聚的期待,進而大量使用了橙黃色調去放大表達這種離別情緒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同時舞段中很多部分都使用了強烈的硬質光束,結合快節奏的場景轉換來推動情緒的遞進,增強舞臺的視覺張力。在光影的變幻中將《卡斯達溫·穿鎧甲的人》所要表達的畫面,一點點浸入觀眾的眼中,直達內心深處,敲響情感的共鳴。
結語
《卡斯達溫·穿鎧甲的人》在出征的心跳、思念的褶皺、永續的呼吸里完成了一次讓非遺活化的創作實踐。在實踐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當卡斯達溫舞與心跳同頻,傳統的歌舞被放入當代的胸腔,古老的文化便不再是被守望的“遺產”,而是與我們并肩奔跑的“伙伴”。在新時代的聚光燈下,它依舊帶著松脂、鐵銹與火焰的味道,卻用全新的脈搏告訴我們:“傳統從未老去,它正以新的面貌,煥發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