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野現場的感知與捕獲
2023年初秋,重慶豐盛古鎮的郊野呈現出獨特的生態景觀——濕潤的氣候延緩了草木的枯敗,青綠與暖黃在霧氣中交融,雜草叢仍保持著野性的生長姿態,卷心菜在田埂邊顯露出拙樸的球形輪廓,田園犬在暮色里蜷坐成松弛的剪影。這片未被規訓的田園,如同自然撰寫的“散文草稿”,每個元素都帶著即興生長的痕跡。我選擇在戶外直面現場創作,讓布面直接承接環境的溫度:晨露影響顏料的稀釋度,午后陽光加速色層干燥,風偶爾掀動畫布邊緣,這些不可控因素成為創作的隱性參與者。
對元素的提取遵循“散記”的非線性邏輯:雜草的枝蔓是無序的線條筆記,卷心菜的形態是凝固的生命標點,田園犬的姿態是動態的情緒注腳,樹叢的朦朧則是背景的詩意留白。超現實重組并非對現實的解構,而是將不同時間切片中的感知碎片并置——清晨草葉的露珠光澤、午后犬吠時的肢體張力、傍晚卷心菜投下的陰影,這些瞬間在畫布上打破時空邊界,如同散文中跳躍的段落,共同編織起田園的多維度印象。
從物質表達到生命隱喻
此作品以超現實的形式重組打破了焦點透視的規訓,元素在平面上以“散點敘事”的方式分布:田埂路徑呈傾斜狀切割畫面,雜草叢的線條向四周發散,田園犬的靜態與背景的流動形成力的制衡。這種看似無序的布局,實則暗合“散記”的結構邏輯——每個元素都是獨立的“段落”,卻通過色調呼應、肌理呼應形成隱性的敘事網絡。如同散文的“形散神聚”,畫面在散漫中保持著對“田園生機”這一核心的觀照。
《田園散記》的本質,是將田園生態的“自然散記”轉化為繪畫的“物質散記”。雜草的肆意、犬的松弛、蔬果的拙樸,皆指向生命本真的狀態——無須矯飾,無須規整,如同散記文字的隨性書寫。繪畫通過材質的呼吸(顏料的干燥、開裂、滲透),讓這種生命狀態獲得物質性的留存:厚涂的肌理是生命的凸起,流淌的色痕是時間的褶皺,超現實的并置是記憶的重組。當觀者凝視畫面時,實則在閱讀一場田園的“呼吸記錄”,那些看似散漫的筆觸與色塊,恰是生命最本真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