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始終薪火相傳的重要價值追求,它內在地包含了人們對于家庭、國家、天下的深厚情感認同、強烈責任擔當和積極躬身實踐。東坡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價值,對厚植新時代川劇學生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通過對東坡文化融入川劇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價值與意義進行探析,研究者進而從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層面等多維度探析將東坡文化融入川劇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東坡文化" 家國情懷" 川劇學生" 路徑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在當今時代,文化自信的樹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至關重要。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考察時強調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2023年10 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求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優勢”,為我們在復雜的世界文化形勢中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東坡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價值,對厚植新時代川劇藝術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東坡文化融入培育川劇學生家國情懷的核心要義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質和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它在促進國家層面的凝心聚力、社會層面的和諧發展、家庭層面的幸福美滿、個人層面的素養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青年要有家國情懷和人類關懷,為新時代家國情懷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藝術院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培養的文藝人才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文化修養。川劇作為巴蜀文化的活化石,具有獨特的表演體系和藝術風范,川劇藝術專業學生是新時代傳承創新川劇藝術的時代新人,應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其家國情懷。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選影響世界的12位“千年英雄”,蘇軾名列其中,中國僅此一位。作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和“千古第一文人”,蘇軾為人、為政、為文所體現卓爾不凡的人生風范被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尊崇為后世學習與效仿的榜樣。民本思想,是蘇軾政治思想的核心;為政清廉,是蘇軾為官的一貫原則;超然物外,是蘇軾精神境界的崇高表現;實事求是,是蘇軾治學的嚴謹態度。蘇東坡卓爾不群的偉大人格魅力、千古絕唱的偉大文學成就,影響著歷代世人,對當代川劇學生民本精神涵養、忠心愛國培育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三、東坡文化融入新時代川劇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路徑研究
筆者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川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者,在長期的課堂教育教學、師生藝術創作、社會實踐與學生管理工作中,擬從以下幾方面探析東坡文化融入川劇學生家國情懷的路徑。
(一)課程建設層面:課程育人主渠道內化東坡文化培育家國情懷
思政課程融入東坡文化。戲曲是美德貫通的藝術,傳唱的是仁義之詞,歌頌的是人間真善美,這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旨歸一脈相承。在戲曲類學生思想政治課堂主陣地中,教師可將東坡文化中富含家國情懷的歷史典故、名篇佳句融入課堂。應重視以川劇學生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為切入點,例如組織小組分角色演繹東坡文化情境,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接受家國情懷教育和生命挫折教育??蓪⒛捴巳丝诘摹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贰肚俺啾谫x》《后赤壁賦》等膾炙人口、體現蘇軾家國情懷的名篇作為素材,設置課堂分享、學生辯論、分組討論等環節,讓學生在“東坡里的思政課”中學思踐悟,切身感受東坡的家國情懷與人格偉力,使學生在東坡精神感召下,內化價值認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發揚“以國為家天地心”為代表的東坡精神,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專業課程創排劇目內化東坡文化。專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戲曲類學生對舞臺有天然親近感,其成長是在實踐中不斷創作優秀劇目的過程。川劇藝術人才培養需要聚合院團資源合力育人。舞臺實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不僅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刻塑造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2023年,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文聯出品,四川省川劇院聯合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創排的大型新編歷史川劇《夢回東坡》榮獲四川省第五屆文華劇目大獎。該劇在劇目課堂舞臺實踐中,為學生提供了感悟蘇東坡的良好契機。二度梅獲得者、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領銜主演,攜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表演大、中專學生同臺,用川劇語言演繹東坡。在陳智林院長引領下,劇目匯聚蘇明德、李喬松等戲曲名家、名師,師生同臺,打通講臺與舞臺,實現了從“教與學”到“演與創”的升華。該劇女一號“王閏之”由四川藝術職業學院“00后”川劇表演專業大三學生劉詠涵擔任,其人物形象塑造一招一式可圈可點,“唱念做打”盡顯舞臺功力。參演學生通過舞臺實踐、頂崗實習及《夢回東坡》全國30余場巡演,實現了從學生到演員的蛻變,專業技藝顯著提升。在大師引領下,學生在劇目創排中用自己專業所學,感受東坡的人生風范與家國情懷,通過東坡在惠州造橋、黃州悟道、烏臺詩案、壯賦赤壁、儋州化民等經歷,讓學生深刻體會東坡“把小家庭同大家庭的苦樂、福祉放在心上”的家國情懷。這不僅錘煉了專業技藝,更使思想認識、政治素養同步提升。演出結束后,參演學生主動遞交入黨申請書,立志在賡續川劇藝術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川劇新人。
(二)校園文化層面:第二課堂豐富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教育場域
線下活動弘揚東坡文化。東坡文化中“民者,天下之本”的民本思想,“君子為國,正其綱紀,治其法度”的法治觀念,“豐兇皆病”的憂患意識,“不殘鳥雀”的樸素生態觀,“視天下如一家”的大同情懷等,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2]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可以寓思想教育于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中。在這一點上,藝術類院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東坡文化宏大而豐富的文學巨制為第二課堂開發提供了有力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學??赏ㄟ^經典誦讀、五四青年節、校園藝術節等活動載體加強對東坡詩詞、散文、書法的學習,使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髓智慧。在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到,部分學校開展“東坡文化節”“東坡文化論壇”,通過加強對東坡文化的深度體驗培養學生科學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引領學生學習東坡的高尚情操,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線上平臺拓展教育場域?;ヂ摼W時代,網絡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也為教育拓展出廣闊空間,為“微思政”注入活力。教師可借助學校公眾號、視頻號、官網等新媒體,發布圖文并茂的東坡家國文化專題,讓學生在碎片化時間中感悟東坡精神。以筆者院校為例,在每月的勵志榜樣學習、主題教育宣講、升旗儀式演講中,引導學生讀東坡—學東坡—演東坡—品東坡;利用“詩詞里的中國”“蔣勛讀東坡”“意公子”等線上平臺深化學生對東坡文化的理解?;诖?,師生創排川劇《夢回東坡》,對其中人物角色形象把握更加精準,實現從“作品—戲品—藝品—人品”四個維度學習名家事跡。該劇演出結束后,思政教師組織《夢回東坡》創排分享會,邀請劇組參演師生以“舞臺踐行共筑夢,川劇少年勵志行”為主題分享臺前幕后心得,深度開掘東坡文化。同時,組織川劇系非參演學生觀劇談體會,輔導員擇優在系部公眾號進行推廣,極大增強了校園文化感染力,掀起東坡研學熱潮。學校著力引導學生把“為人、做事、從藝”深度融合,打通講臺與舞臺,實現將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融入育人事業。
(三)社會、家庭教育層面:協同構建家國情懷培育的協同機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家訓。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的講話中強調:“要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激勵子孫后代增強家國情懷,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3]常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風家教是學生心智成熟、三觀塑造的重要影響因子。蘇門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其“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家風家教,承載著中華兒女美好的道德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4]因此,要推動全社會涵養文明高雅的家風家教,尤其鼓勵學生家長在寒暑假、周末、法定節假日深入“三蘇祠”等研學東坡文化,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格定向。
(四)個人成長層面:強化社會實踐提升家國情懷自我涵育能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每一位當代青年學生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為初心使命而同舟共濟。以東坡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青年一代可以汲取東坡文化精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躬耕實踐。一是要集結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育人資源合力,悉心引導青年著力加強個人修養,尤其引導其在以東坡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樹立將個人追求融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理想。二是引領當代川劇學生將“家國情懷”上升到強烈的使命擔當層面并最終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要引導川劇學生知行合一,在守正創新中勇攀藝術高峰,用精品力作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四、結語
戲曲藝術孕育產生于廣袤的中國大地,呈現出鮮明的內生性和主體性特質,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杰出代表。作為新時代川劇藝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教育引導學生能在東坡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厚植家國情懷,通過“以藝載道,以文化人”的多樣化育人形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將打造有高度的專業教學和有溫度的思政教育有機統一,發揮川劇特色川劇藝術思想政治教育活教材作用,實現課堂向舞臺的創造性轉化和舞臺反哺思政課堂的創新性發展,在以文化人、古為今用中培養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踐行者。引領學生在守正創新中賡續川劇藝術優秀傳統文化,立志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應有力量,成為具有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石宇,龐桂甲.新時代青年家國情懷培育的核心要義、基本要求與路徑選擇[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3.09.
[2]眉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四川眉山:傳承三蘇文脈 弘揚東坡文化[N].中國旅游報,2022-12.
[3]紀軒言.防止“枕邊風”成為腐敗導火索[N].云南法制報,2023-02.
[4]張雪嬌.眉山:全球400余種蘇學圖書將集中亮相[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11.
[5]徐文秀.多一些“家國情懷”[N].人民日報,2012-01-20(004).
[6]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03):60-66.
[7]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全志魁.宋詞名家名作三百首詮釋賞析[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0.
[9]范忠永.家國情懷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分析[J].文教資料,2018.
[10]熊朝東.蘇軾人生風范[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