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的攝影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中彝族民俗文化的拍攝與保護》入選四川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我倍感榮幸,內心的喜悅與感激如潮水般翻涌,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的個人肯定,更是對彝族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視。
在涼山工作近二十載,軍旅生涯的淬煉、扶貧經歷的沉淀、基層工作的歷練,讓我與彝族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在拍攝彝族火把節、彝族年、彝族婚禮、彝族喪葬和尼摩措畢等民俗文化活動的日日夜夜,鏡頭成為我解讀這片土地的密碼。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對民族精神的虔誠致敬;每一件攝影作品的背后,都藏著我對這份民族文化無法言說的敬畏與眷戀。
火把節:火舞天地間
火把節的火焰,是彝族靈魂深處的圖騰。夜幕低垂,萬人狂歡的熱浪中,廣角與變焦鏡頭結合是最佳選擇,既能展現場面的宏大,也能捕捉細微的瞬間。《火沸人歡漾星河》便定格了火把狂歡夜的壯觀規模和熱烈氛圍。從高處俯瞰,大地仿佛被點燃,熊熊燃燒的火把猶如繁星墜落人間。人們手持火把盡情狂歡,跳躍的火苗在他們臉上歡笑地跳動。也可以運用長時間曝光,火把的光影在畫面中拉出流動的軌跡,仿佛時間在這片火海中凝固。
火把節期間的朵樂荷、選美、賽牛、賽馬、斗羊、斗雞、爬油桿等系列活動,同樣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身著艷麗彝族服飾的姑娘,手持金黃色的油布傘,在藍天白云下款款而行,仰拍更能表現其婀娜英姿。賽牛是力量的角逐,賽馬是速度的比拼,采用特寫更能突出力量與動感。選美不僅是外貌與內涵的綻放,更是彝族文化底蘊的生動體現,展現了彝族人民對美的多元追求與深度思考。中近景拍攝既能捕捉整體風采,也能聚焦細節。
彝族年:人間煙火情
彝族年被稱為“嘴巴的節日”,承載著彝族的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煮坨坨肉蒸騰的水汽、熏黑的房梁、越用越亮的漆器,都蘊含厚重意義。《彝族年事·殺豬》拍攝時,我偏愛從黎明的煙火切入。天剛泛白,村寨便飄起松煙,村里年輕人組成小隊依次到長者家殺豬。燙豬刮毛的環節最富創作靈感,人們圍在熱氣騰騰的大鍋旁忙碌,臉上洋溢著幸福。彌漫的煙霧增添了生活氣息,側逆光拍攝則讓畫面更具層次與藝術感。直到中午,婦女們圍坐火塘邊揉蕎麥面,鐵鍋里的水蒸氣模糊了她們的笑靨,適合用慢速快門營造朦朧的氛圍;孩童們穿著新衣奔跑打鬧,高速快門能定格銀飾晃動的細碎光芒。最讓我難忘的是,全家人圍坐火塘,大口吃肉、大碗喝轉轉酒的幸福時刻。
彝族婚禮:紅妝銀飾夢
天蒙蒙亮,在溫暖的篝火旁,新娘在親友的幫助下換上民族特色的嫁衣,戴上精美的銀飾。新娘的羞澀與期待,親友們的關愛與祝福,都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由于天未亮,光線較暗,拍攝時需對主體進行適當的補光,使主體更加突出。同時,捕捉細節非常重要,如新娘眼中閃爍著不舍與幸福的淚光、銀飾精致的造型與花紋,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彝族婚禮的獨特魅力,在光影里永不褪色。
彝族喪葬:生死敬畏心
彝族喪葬是承載族群生命哲學的精神儀式,從臨終到安葬,每一步都循著古老儀軌。《最后的同行》這件攝影作品中,送葬隊伍有序行進,前方男子拿著火把,似在為逝者鋪就通往祖界之路。后方人群或肅穆隨行,或低頭默哀,傳統服飾與樸素裝扮,盡顯對逝者的敬重。路旁柴垛、地面雜物,勾勒出質樸的生活環境,也讓這場儀式多了幾分人間煙火氣。整個畫面以黑白色調鋪陳,凝重氛圍里,藏著彝族對生死輪回的哲思——每一步前行,都是送逝者歸祖,是文化傳承的莊重踐行,無聲訴說著族群對生命與傳統的深刻敬畏。
尼摩措畢:祖靈的召喚
尼摩措畢是彝族莊重的祭祖儀式,是連接現世與先祖的紐帶,飽含對先祖的緬懷敬仰,承載對后代的祈禱祝福。《彝風祭韻》這件作品展現了尼摩措畢活動的部分場景。人們手持祭品,神情虔誠,煙霧繚繞間,仿佛能與祖靈對話。在拍攝這類場景時,我特別注重光線和氛圍的營造。利用逆光拍攝,讓人物邊緣形成光斑效果,增強畫面的神秘感和莊重感。同時,捕捉人們專注的神情和儀式中的動作細節,展現出彝族人民對祖先的崇敬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攝影背后的感悟
在整個彝族民俗活動的攝影創作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其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每個活動、每個瞬間,都凝聚著彝族人民的智慧、情感與信仰。作為攝影師,我不僅要記錄這些畫面,更要通過作品傳達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珍貴的民族記憶影像。同時,攝影創作充滿挑戰。民俗活動場景往往復雜多變,光線條件也不盡如人意,這需要敏銳的觀察力與快速反應,隨時調整攝影參數與構圖。拍攝中,我不斷探索新視角與新手法,力求突破,用更優秀的作品展現彝族民俗風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