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鄧小江是在2024年5月。這個靈動、活潑,笑起來還帶幾分羞澀的瘦削青年書法家與我同車前往重慶渝中區,參加川渝“兩江流域”文藝聯盟的采風活動。接下來的八天時間里,我們順江而下,談詩論文,聊書說藝,一路無話不談,成為莫逆之交。我也因此有幸走進了一位青年書法家的內心……
“練書法,苦。”在旅途中,鄧小江小聲告訴我。
接下來的聊天中,我知道了鄧小江走的就是一條苦路子。幼年,跟在喜歡書法的爺爺身邊,引導、傳授和鼓勵的背后還有嚴厲的眼神;初中畢業,參軍入伍,憑借一手好字,當了連隊文書。黑板報、墻報、標語,這些與寫寫畫畫有關的事成為鄧小江樂此不疲的工作。
部隊基層連隊沒有專門的書法練習場所怎么辦?鄧小江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因地制宜,練小字。小字對場地要求不高,而且實用,會議記錄、學習筆記等都要求寫小字。于是,小楷成了鄧小江的伴侶。
硬筆轉毛筆,過程痛苦且艱難,他便知難而進,熟能生巧。口袋中放一支毛筆,有一支煙的時間就拿在手中把玩,有一頓飯的時間就擺開紙墨寫上一番。球場上,戰友們你追我趕,歡聲一片;宿舍里,鄧小江臨習鐘繇、王羲之,沉浸在翰墨情緣中……
“習書之路,唯有勤學,方能與古人相合,得書道之傳承;唯有勤悟,方能與古人相離,成個人之風格。”禿筆兩百、廢紙三千、染水十缸,鄧小江就這樣行走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
書法創作的過程,是反復推敲的過程。字間的揖讓呼應,整體的章法,必先成熟于胸才動筆。“把筆抵鋒,肇乎本性”,提筆寫字,皆因始于或體現人的本性,而這種本性的關鍵在于真。正是這種真,為鄧小江在習書中把握住結、結體、謀篇布局、意境等方面提供了學習方法。筆落紙上,若與胸中所思不符,則鋪紙重來,直到滿意為止。
軍人的風骨,文人的靈魂,浸潤著鄧小江的作品;而性情溫潤,才情內斂,不矜不躁,辦事練達,真誠而謙遜又不經意地融進他的書風。所以,觀鄧小江的楷書作品,以澀筆求遒勁,漫筆求靈動,潤筆求雋秀,剛烈中藏著輕柔,嚴整中飄著靈動,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典雅,紙墨之間蘊含著內美和風雅、人性與字性高度契合。“只有靜心,才能守心志;唯有虛懷,方可學而獲。”鄧小江不僅這樣說,而且一直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