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川揚琴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我始終懷著對這門藝術的敬畏之心,肩負著“出作品、出人才”的雙重使命。這些年來,我致力于傳統藝術的系統性傳承,不斷嘗試創新表達,傾心培育新一代傳承人,見證了四川揚琴在當代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深耕傳統:教學實踐與思考?
在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指導下,我與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的同事們精心籌備了2025年四川揚琴傳統劇目傳承研修班。這個班級讓我特別感動,我們匯聚了來自專業院團演員、文化館干部、基層文藝骨干、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學子等不同背景的學員。看著他們跨越年齡和職業的界限,為了四川揚琴而相聚,我深深感受到這門藝術的魅力。
在短短30天的教學中,我嘗試采用“沉浸式+實戰化”的教學方法。令我欣慰的是,有的學員從零基礎起步,不僅掌握了大調和月調兩個傳統劇目的唱腔,還成功完成了從伴奏到演唱的全流程實踐。結業演出那天,雖然大家的表演還帶著些許青澀,但每個人眼中閃爍的專注與熱情,讓我看到了非遺傳承的希望。我常對學員們說:“四川揚琴承載著巴蜀千年的文化基因,我們要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文化。”
薪火相傳:育人理念與作品創作?
作為四川揚琴第三代傳承人,我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也堅信“因材施教”才是育人的關鍵。傳承應該是一個開放、互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先讀懂每個人的嗓音特質與藝術稟賦,比如說,為音色和演唱風格抒情的學員選定細膩溫婉的風格,為擅長爆發力的學員選擇大氣磅礴的作品,讓每一份天賦都能找到精準的發力點,也讓傳承之路,成為學員們各展其才的成長之路。
在創作上,我始終錨定兩個核心:一是扎根傳統、守正創新,在經典的底色里融入新的表達,讓傳承不失活力;二是堅持“量身定制”,緊扣演員的嗓音特質、風格擅長與藝術氣質,為其專屬打造作品——讓作品適配演員,而非完全讓演員遷就作品,讓每一份創作都能成為演員綻放光彩的助力。比如,為具有女小生潛質的吳昀創作四川揚琴《題賨城》;為演唱風格親切、音色甜美的徒弟李妮創作了第一個鄉村振興題材的四川揚琴作品《檸檬愿》;為表演功底扎實的演員蔡寧創作了一人分飾兩角的四川揚琴《東坡肉》;為音樂寬廣、音色明亮的演員王晟培創作了四川揚琴《李冰治水》等。
且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凝聚著反復打磨的心血——從唱腔、旋律設計到細節編排,從情感契合到呈現效果,皆藏著對藝術的敬畏與巧思,力求讓每一份創作都經得起推敲,也能真正地成就演員。比如說,四川揚琴《東坡肉》這部作品,它凝聚了主創團隊兩年的心血,記得最初構思時,我反復思考如何能夠通過一個切入點去展現蘇東坡的精神世界?最終選擇“東坡肉”作為創作主題,因為它既體現了蘇東坡的豁達和對生活的熱愛,又展現了四川人骨子里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這個節目中,我也特意恢復了四川揚琴老一輩演員演出時曾有過的“一人分飾多角”的傳統技藝。看著表演者蔡寧在蘇東坡與家仆角色間自如切換,我仿佛看到了傳統藝術在當代重獲新生。又比如說,四川揚琴《題賨城》,是我為徒弟吳昀量身打造的,讓她作為女小生反串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通過呂洞賓的仙蹤逸事,將廣安“古十六景”的意境融入四川揚琴的表演中。當聽到觀眾說能隨著音樂感受到“龍鏡清光”與“春山積雪”的美景時,我知道這次傳統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嘗試是成功的。
藝術人生的感悟?
這些年的傳承工作讓我深刻體會到:“東坡肉的火候要足,藝術的沉淀亦急不得。”非遺傳承需要耐心,需要堅守,更需要創新。“無論是做一道菜、唱一段四川揚琴,還是過這一生——火候到了,滋味自然來。”
回望這些年的藝術之路,我最深的感悟是: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延續;創新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讓傳統活在當下的必然選擇。在這條路上,我很榮幸能成為點亮傳統的火炬手之一,用每一件作品與每一次教學,完成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