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長在市井環境里,喜歡用平實的眼光觀察社會,用鏡頭記錄普通人的生活。
重慶自古就有“城門多、寺廟多、茶館多”之說。茶館是重慶文化的一個縮影,充滿市井生活氣息,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
茶水泡我千百遍,我待茶館如初戀。從2017年6月走進交通茶館那一刻開始,我就沒有想過再離開。幾年來,我在這里喝茶,與茶客聊天,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講他們的生活,說他們的人生,逐漸從一個攝影人轉變成了一個茶客,拍攝已不再是來茶館的理由。我成了他們中的一分子,一介可以和大家一樣大聲談天說地、海闊天空、家長里短的茶民,在茶館喝茶成了日常,茶客也不再恐懼我對準他們的鏡頭了。
茶館的守護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陳安健在茶館一畫就是20多年,創作了很多茶館系列的油畫。他想把茶館承包下來,開下去,不讓它消失變成回憶。他常說:茶館是一個文化氛圍的存在,哪怕是勉強能夠經營,也要堅持下去。如果這個茶館丟了,不好給黃桷坪的茶客交代,人們會很失落,黃桷坪少不了它。
為了讓自己十年二十年后能夠回憶、懷念起在茶館的這段“時光”,我萌發了一個簡單的想法——定格時間,留住光陰,把個體的、局部的、碎片化的鏡頭歸攏成卷,還原茶館的日常場景,于是《茶館·時光》誕生。
《茶館·時光》雅俗同在,中西共融,傳統與時尚激烈碰撞,以足夠豐富的層次,以高1米、長65.5米的大尺度畫幅,以紀實長卷的方式,藝術性呈現和戲劇化表達了升斗小民(老百姓)安逸自在的生活,準確地捕捉到重慶人天性中豁達、幽默的一面,試圖帶領人們一同觸摸重慶這個城市本真的面貌、感受老山城熱烈的體溫。
作品中,有喝茶看報的鐵路老職工、打情罵俏的茶客、茶館么師、火車司機和正在棋牌娛樂的外地茶客、賣枸杞的小販,以及來自澳大利亞的年輕夫妻與本地茶客觀賞交流中國剪紙藝術的畫面,衣著中國傳統服裝的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越南的朋友在這里拍照留念,正在拍照的資深攝影家,古玩交易的商人,游走在茶館的擦鞋師傅和遛鳥大叔,正在觀戰的年輕時髦女茶客,等等。
一間茶館,一個江湖,一個世界。茶館是重慶人的鄉愁,交通茶館就像重慶人市井生活的博物館,歷經幾十年的風霜歲月,山城風骨依舊,盡顯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