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雨漫過爬滿青藤的墻,打濕了草堂一扇唐朝半掩的窗。”當三千年的人文積淀與當代生活美學在《成都好巴適》的歌聲里相遇,聽懂這份古老與新鮮并存、慵懶與熱辣同在的“巴適”,需要追隨趙迎的腳步,走進一場始于顏值,陷于煙火,終于靈魂的成都三步曲。
成都印象
“還記得多年以前的那個秋天,我第一次來到這里,當時的美麗夜景讓我難以忘記。”一場始于顏值的初見,轉動了趙迎與成都緣分的齒輪。2004年秋夜的那場雨,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醞釀,在紛飛的音符里,鋪展成如夢如畫的《成都印象》。
“武侯神祠論英雄,三國諸葛孔明。草堂邊的小亭,你可曾去低吟。”光陰流過,山河釀起的千言萬語,匯聚成血脈里奔流的親近。這份初見的驚艷里,寫滿了重逢的眷戀。三國的傳說,孔明的智慧,杜甫的詩句,塑造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骨骼。走在成都的街巷里,我們都不是匆匆的過客,而是滿載回憶的歸人。那些念念不忘的曾經,都被歌聲吹到了眼前。
“太陽出來嘍哎,喜洋洋哦朗咯。飛越崇山和峻嶺,我就看到了你。”趙迎是懂成都的,這喜洋洋的轉場,是刻在骨子里的樂觀與無畏。厚重的歷史與人文,在這里不僅沒有成為壓力和束縛,反而轉化成飛越崇山峻嶺,自在生活的實力與底氣。無論我們來自何方,都會被“熙熙攘攘的春熙”“來來往往的錦里”所吸引;在千年金沙的神韻和吐火變臉的川劇里,參悟變化與永恒的微妙。
“歲月就這樣不知不覺,一天一天一點點過去。如今的我,已經深深愛上這里,已不想再離去。”直白,是藝術的最高法門,每一個掌握這門秘法的人,都有一顆渴望分享美好共擔風雨的心。從西南交大藝術與傳播學院的莘莘學子,到致力于用歌聲傳播成都魅力的獨立音樂人,趙迎用一首包攬了詞、曲、唱的《成都印象》鮮活了我們印象中的成都。那些從教科書,從廣播電視,從報紙雜志,甚至口耳相傳中汲取的點點滴滴,像一塊塊小小的拼圖,在歌聲的指引下,完善了我們對成都的想象。
終點,又是新的起點。《成都印象》的余音,還在心頭縈繞,趙迎對成都的愛,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成都是我家
“成都是我家,成都是我家,走進了成都,就走進溫暖的家。”猶如芙蓉花悠然綻放,亦如銀杏般飽含歲月光澤的歌喉,唱出了成都,家一般的溫暖。這首由解明月作詞,敖昌群作曲的《成都是我家》,是趙迎對成都吐露的又一曲心聲。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家,是許多城市渴望塑造的形象。《成都是我家》的歌詞創作,是以日常化、生活化為特色的。這首作品,充分利用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秉性,以一日三餐破題,將成都的美食和茶文化,植入“早上、中午、晚上”的生活場景中。隨后又以交友、讀書、逛街等真實需求為線索,將武侯祠、杜甫草堂及美麗的成都姑娘一一呈現。與“三餐”對應的是四季,當“春天、秋天、除夕”的節點,串聯起成都人春天郊游,秋天賞葉,除夕燈會的熱鬧場景時。成都又以夜游、懷古、宅家的名義,將九眼橋、三星堆和無處不在的芙蓉花增添進我們記憶里。為了充分展現成都的煙火氣和人情味,曲子的編寫,也充滿了“慢悠悠,暖融融”的意味。成都有那么多令人驕傲、惹人贊嘆的地方,一不小心就走向了激昂和興奮,而《成都是我家》卻一直緩緩地行進著,如清清流水緩緩潤進心田。令人在從容舒緩的節奏里,以生活的姿態,跨入成都的家門。
奇絕易求,尋常難得,越是跌宕起伏的作品,越容易演繹,因為施展的空間大,容錯率高,細節上的不完美,可以被絢爛的變化所掩蓋。《成都是我家》則完全相反,日常化的表達,舒緩的旋律,讓任何演唱上的瑕疵和情感上的欠缺都暴露無遺。曲譜是二維世界里的理想藍圖,演唱是立體音效中的逐夢之旅。趙迎憑借自身極強的聲音控制力,發揮音色圓潤而富有彈性的特長,運用精準的強弱變化,任是在一派尋常中,將外在的沉穩與內在的激昂巧妙融合,讓每一處細微的變化,都綻放出無盡的精彩。
口未啟,心先至。直抵肺腑的演唱背后,是精湛的技藝,更是情感的歸依。“成都是我家”,對趙迎來說,不是一首歌,而是真實的心聲。他的腳步,丈量過成都的大街小巷;他的耳朵,聆聽過成都的市井民聲;他的舌尖,躍動著成都的麻辣鮮香;他的心間,珍藏著成都的醉人煙火。他把自己交給了成都,他讓成都成為千千萬萬人心中的家園。
成都好巴適
千門萬戶鼎盛煙火,家,是成都的溫度,卻遠不是全部。當電子、說唱、Ramp;B等音樂元素,與川劇、清音、方言等四川元素在《成都好巴適》的樂浪里百舸爭流,你會發現,你會訝異,趙迎唱出的每一句,都是靈魂的共舞。
“都江堰的雨漫過爬滿青藤的墻,打濕了草堂一扇唐朝半掩的窗。”劉新圈詩意的筆,被都江堰的雨一潤開,錦官城的青藤,就帶著三千年的記憶,葳蕤了渴望被唐詩中的那場雨隨風潛入的靈魂。
“武侯祠旁聽蟬鳴風吹過懶洋洋”“一群孃孃搓著麻將輸贏都不慌”“龍門陣一直擺到月亮爬上老城墻”……頂級的奢侈是內心的豐盈。成都,真正觸動靈魂的,不是武侯祠里的三國智慧,而是世事看透的慵懶愜意;不是說說笑笑的搓麻將,而是輸贏都不慌的從容淡定;不是熱鬧的龍門陣,而是忘卻時間的隨性灑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藝術最難掌握的分寸。《成都好巴適》一次又一次地挑逗著我們的神經,用我們爛熟于心的風景,將古老的智慧,醉倒在新鮮的熱辣里;將人間煙火滾燙成靈魂的震顫;在不慌不忙的節奏里,慵懶地沸騰著。
“變臉藝人猛回頭驚艷了世界”“蜀繡上的芙蓉花剛開了半朵,這座城的故事就浸透了荷花香”,慵懶只是表面,驚艷才是靈魂的底色。趙迎極具辨識度的嗓音,富有磁性而飽含深情的演繹,將成都的魅力毫無保留地傳遞了出來。尤其是他在演唱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方言的發音和語調,愈發使得作品的地方特色濃郁悠遠。每一個音符,每一聲歌唱,都折射著他與成都的點點滴滴。
詞作者劉新圈說,在歌曲創作長達數月的時間里,趙迎撒歡式地將自己的音樂才華和生活感悟,全情投入到《成都好巴適》的譜曲和演唱中,推敲每一處細節,揣摩每一種心境,雕琢每一份共鳴。他用歌聲點化我們,成都的巴適,不是簡單的感官上的愉悅和滿足,而是靈魂的契合與相互搖曳。我們確信并且肯定,這場始于顏值,陷于煙火,終于靈魂的成都三步曲,是趙迎與成都相見相守相融的見證,也是我們了解成都,走進成都,愛上成都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