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出生在依山傍水的大巴山、聽著碼頭悠揚船歌長大的姑娘。跟隨父親在部隊生活的童年時光,造就了我這個川妹子吃苦耐勞的堅毅品格。從小熱愛文藝,母親和外婆也有意培養,于是我順利考入成都藝體中學接受系統專業學習——最初以民族民間舞蹈為主攻方向,后轉向聲樂;本科考入四川音樂學院民族歌劇表演專業(其間赴中國音樂學院進修聲樂,師從博士研究生導師何鵬飛教授);研究生畢業于美國中西部大學聲樂表演專業,現為福建師范大學2024級音樂專業博士,師從男高音歌唱家、博士研究生導師王宏偉教授。在藝術學習與工作的循環往復中,我渴望一次次突破自我,抵達對藝術的新認知,更熱忱地擁抱這份職業,也感恩這份職業賦予我對待生活的熱情與所有美好。在此,愿將專業學習路上的階段性感悟分享給大家。
深耕專業領域
深入研究專業方向,既要打牢聲樂基礎,也要鉆研不同風格作品的演唱技巧,更要多元學習戲曲、曲藝等相關藝術。特別感謝四川省文化戰線的前輩們,他們的指導與幫助給了我諸多機會:因我有舞蹈基礎、肢體靈活,便結合我的特點創作了大量原創音樂作品,讓我在學習中挑戰自我。例如由向勝、秦淵、曾萍、周瓅幾位老師創排的《追夢》,在音樂結構上融合川東北燈戲、川劇及國家級非遺“翻山鉸子”等元素,以表達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生命的吶喊。初拿到這首歌時,我一度手足無措——作品風格性極強,還需在鼓上表演,分寸極難把握,始終找不到精準的演繹方式。后來老師們建議我研習戲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并以直面生活的力量感去探尋那份“灑脫中的堅韌”。那一刻我才明白,歌唱的終極目的是講述生命背后的“真情實感”。后來,這首歌作為歌舞劇《下里巴人》主題曲呈現。
此后繼續推出《哈哈響》《出發》《竹海涼糕》《大良城》《云頂茶歌》《跟著太陽一路來》《唄烏阿給曬曬曬》等音樂、曲藝作品。其間,曾萍導演和吳曉君老師多次邀請“梅花獎”得主肖德美老師,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的專家、省文化館何剛老師為我授課。在向何剛老師學習演唱女聲版“川江號子”非遺歌曲《巴山背二哥》時,他強調民歌的精髓在于“語言為先”,如此才能唱出韻味。那一刻,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決心盡己所能整理、推廣四川民歌。2025年,由音樂人何琪老師攜手我、張珈銘(配音演員)、王裕仁演唱的第12屆世運會推廣曲《微辣微微辣》,是一次結合方言、電音、民樂與川劇的大膽創新嘗試。這一次次的不斷嘗試和挑戰,讓我深知自身所知所學尚淺,必須終身學習,不斷迭代認知。
投身實踐演出
不斷突破自我,積極爭取各類演出機會,通過舞臺實踐積累經驗、提升表現力與應急能力,始終以初次登臺的熱忱與敬畏對待每一次表演。2020年,我遇見人生首部原創歌劇——涼山文旅出品的民族歌劇《聽見索瑪》,因身形嬌小靈活,被編劇李亭老師選中飾演彝族小男孩“拉虎”。從前期的表演、臺詞訓練,到人物小傳、音樂作業,我一點點用理解塑造出這個有血有肉的角色。為掩蓋女性特質,近三個月的排練中,我堅持裹胸,反復打磨男孩的體態與語氣,更需徹底釋放天性。劉黨慶老師的音樂讓我觸摸到人物靈魂;吳曉江、汪玥導演特意安排同齡孩子陪伴我,讓我在生活與舞臺中逐漸褪去女孩的感覺、融入角色。從指揮唐青石老師到劇組每一位伙伴,都在助力我突破自我。2020年11月首演后,作品廣受好評。
也因這部劇,我遇見了由長沙市歌舞劇院出品的民族歌劇《半條紅軍被》,飾演小女紅軍“湘妹子”。學習過程中,王宏偉、劉一禎、楊小勇、張卓等老師傾囊相授歌劇表演經驗與演唱規范;指揮王燕老師叮囑我“在音樂中塑造人物當下的形象”;黃定山導演則要求演員“在舞臺上生活起來”“從內往外找人物”,在心中種下“人物形象的種子”,堅信規定情境的真實性,并通過系統表演訓練強化心理體驗能力——即共情力,讓內心感受通過肢體表達,以內外結合打動觀眾。在老師們的啟發下,第五幕“湘妹子犧牲于沼澤”的段落,我仿佛與角色共歷了從流浪孩童到參軍犧牲的一生,帶著對革命勝利的憧憬消逝,只留象征重生的黃花草在舞臺上?!栋霔l紅軍被》讓我重新認識了歌劇,也重新認識了自己,更真切體會到“共產黨就是有一條棉被,也要留下半條給老百姓”的溫暖軍民情。
2023年,經選拔我參演天津音樂學院版民族歌劇《同心結》,飾演女主角“樸順姬”。這部劇講述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的事跡,因時代背景與風格迥異,確定角色后,我觀看大量朝鮮電影捕捉年代感,在形體、語速、眼神上刻意貼近朝鮮舞蹈特質。演出后,喬佩娟奶奶語重心長地告誡我:歌劇舞臺上“說即是唱,唱即是說”,需精準捕捉人物內心的情感層次,才能讓角色打動觀眾。彭澎導演也反復要求我“帶著觀眾情緒走,讓人物與觀眾共情”“抓住音樂的風格起伏,成為樸順姬”。無數次想放棄時,老師們的鼓勵讓我堅持下來。排練中,我漸漸與“順姬”相擁,為她的遭遇、家仇國恨共情,更被她與黃繼光所代表的“中朝深厚友誼”感動。這部歌劇為我上了生動的一課:“英雄并非生而無畏,而是在關鍵時刻選擇了責任與擔當”,唯有銘記歷史,方能傳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024年,我再次與彭澎導演合作,出演晉城市歌舞劇院出品的民族音樂劇《李有才板話》(改編自人民藝術家趙樹理同名小說),飾演女主角“槐花”。這部劇由李勁編劇、何琪作曲,為突破觀眾對原著的固有印象,導演大膽采用“版畫”風格的人物造型,舞臺設計暗含隱喻(如用磨盤象征傳統農耕文明對變革的阻力),音樂上以晉劇與電子音樂碰撞出時代感,對演員而言是全新挑戰。
厚植文化修養
學習音樂史、藝術史、哲學、文學等知識,拓寬文化視野,為音樂創作與表演注入更豐富的內涵。博士一年級起,導師王宏偉教授要求我大量閱讀文學藝術相關書籍,以提升文化修養、感受文學力量,用扎實的理論支撐舞臺表演。一年的閱讀讓我發現:當下許多困惑,答案早已藏在歷史中——歷史似曾相識,卻從不簡單重復。快節奏競爭中偶感焦慮時,我會想起“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便成了動力。閱讀讓我學會“自洽”,允許自己做自己,也允許別人做別人。
懷揣感恩、敬畏之心前行
揣著感恩,記著那些伸手拉過你的人、為你托舉的人,他們的好就像腳下的土,讓每一步都踩得扎實;懷著敬畏,便懂得對所學的藝術多一分虔誠,對待走過的路多一分鄭重,知道技藝里藏著前人的心血,舞臺上容不得半點輕慢。帶著這兩顆心往前走,不飄不浮,不驕不餒,既對得起那些溫暖過你的人,也對得起自己的這份熱愛。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备卸髋c藝術的相遇,讓我在有限生命中體驗了諸多角色的人生,更賦予我感知美好的心靈。它讓我更了解自己、反思內心,明晰價值觀與認同感,從而真實地活在這世界上。藝無止境,愿以包容、純粹、接納、真誠、堅韌之心,做一個藝術學習之路的長期主義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