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山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排練廳里,一個簡單的動作被反復打磨——老師溫柔地撫摸孩子的頭頂——這個源于日常教學的真實場景,最終成為舞蹈《歲歲年年》最動人的核心語匯。
千次撫摸練就一個動作
“要讓撫摸看起來既真實又有藝術美感”,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讓編導團隊反復推敲。我們測量了最適合舞臺呈現的手臂弧度,45度傾斜最能表現保護而非壓迫;計算了手掌與頭頂接觸最佳時長1.5秒,傳遞溫度又不顯拖沓;甚至研究了不同材質布料在燈光下的反光效果,只為讓這一撫摸在舞臺上熠熠生輝。
在實際排練中,撫摸動作被分解成三個階段。首先是遲疑的接近,表現初識時的謹慎;接著是克制的觸碰,這也是展現專業的克制;最后便是充滿張力的撫慰,傳遞愛的溫度。培智學生通過“影子游戲”學習這個動作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抓住老師的手貼在自己的臉上,這些即興反應反而成為作品中最珍貴的養分。
在舞臺呈現時,這個核心動作經歷了藝術化的蛻變。燈光設計上,采用頂光與側光交替,讓撫摸時的手影在背景墻上形成連綿的山脈意象;音樂配合上,每次撫摸都伴隨著古箏的泛音,宛如心弦被輕輕撥動。最令人動容的是,在作品高潮部分,這個撫摸動作發生了質變。當群舞演員以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完成一系列頭頂觸碰時,觀眾能夠清晰地看到愛的漣漪在舞臺上擴散。這一刻,具象的肢體接觸被升華為抽象的情感共鳴。
一次撫摸,千種回應
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那個總是抗拒觸碰的孤獨癥孩子小彬,在舞臺上主動將頭靠向老師的手掌。這個未經設計的瞬間,讓排練廳里上千次的重復都有了意義。
謝幕時,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撫摸老師的臉頰作為回應,這個溫暖的“錯誤”反而成為整場演出最完美的句點。正如一位觀眾在留言簿上寫的:“我看到的不是舞蹈,而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那些撫摸仿佛在說,我懂你的特別,也愛你的不同。”這或許就是《歲歲年年》最想傳遞的——在特殊教育的世界里,最動人的藝術往往就藏在日復一日的平凡觸碰中,藏在看似簡單卻充滿力量的溫柔撫摸里。
教育的接力棒在歲歲年年中傳遞,愛永遠是最通用的手語。從此,每一天的晨讀與操場都是舞臺,每一次從“不會”到“會”都是新的《歲歲年年》。這或許就是特殊教育給予這個世界最珍貴的禮物。在時光的長河里,見證每顆星星都有權利和能力發出屬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