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就是他童年趣事的一個大舞臺。“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百草園里充滿了生機和樂趣,這是魯迅獨特的童年記憶。這些童年趣事讓他難以忘懷,也讓讀者感受到了那個年代孩子們的快樂和自由。我們的童年也充滿了這樣的趣事,你把它們記錄下來了嗎?讓我們一起看看同學們的童年趣事吧!
擒 鵝 趣 事
浙江省桐鄉市茅盾實驗小學503班 馬哲散
清明節那天,姨父的朋友送來了一只鵝,它坐在紙箱里,脖子高高地昂著,好一副老爺派頭兒!突然,它撲騰一下站了起來,一溜煙兒跑進屋子,只聽見“撲——哧”一聲,地上留下了一攤便便,然后揚長而去!一瞬間,家里“鵝飛狗跳”,差點兒把椅子都掀翻了,姨父才抓到它。
姨父把鵝拎起來扔到了院子里,鵝老爺一邊“嘎嘎”地叫,一邊在院子里亂轉。忽然,“撲通”一聲,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發現鵝老爺已經跳進院子附近的河里游起了泳——旁邊的鐵絲網破了個洞。大鵝再次出逃,我們可怎么再次擒住它呀?
姨父找了根長長的魚叉,我們硬著頭皮“出征”了。
鵝在河里歡快地游泳,我們在岸上跑得氣喘吁吁。
“快抓住它,它正往我們這邊游呢!”我大喊著。姨父喊道:“不行啊,魚叉不夠長!我趕它過來,你用手抓抓看?”我心里害怕極了:“它會啄我的呀,我怕!”“不用怕,你只要用手抓住它的脖子,它就沒法咬你啦!”“可是我不敢啊!”“那你就試試看,行嗎?”我伸著手去試了一下,但是大鵝立即游走了。
我在河邊撿了一根長竹竿,用力地拍打水面,我以為鵝會被嚇得往姨父那邊游,但它居然掉頭去了另一邊。眼看它離河岸越來越近,姨父喊:“糟糕,它要是上岸出了小區門,就真的抓不到了,你快去那邊攔著它。”我趕緊跑過去,鵝老爺見了我,知道自己無路可走了,就又回到了河里。我又拿起竹竿拍打水面,把鵝一點點地逼到了姨父的潛伏地。說時遲,那時快,姨父突然伸出魚叉卡住了鵝脖子,姨父把它的頭往水里按。鵝在水里掙扎,撲騰著翅膀,想要把頭抬起來,可是試了幾次,它都沒有成功。反復了好幾次后,鵝老爺終于沒有力氣了,被拖了過來,成了我們的囊中之物。

姨夫和“我”擒拿鵝老爺的場面、動作、對話、心理描寫,讓我們身臨其境,恨不得也來幫忙,正是應了題目中的“趣”。
一只一心追求自由的鵝,逃進了讀者的心里。
捉蚊趣事

浙江省桐鄉市茅盾實驗小學404班 胡琳暖
童年生活就像一本五彩的畫冊,記錄著我們一段段美好的時光。今天我翻開畫冊,目光便定格在這一頁,我與蚊子之間那可氣又可笑的一幕涌上心頭。
我記得三年級的那個夏天,太陽像一個大火球似的,肆無忌憚地把燥熱撒向大地。好不容易熬到了傍晚,太陽落山了,以為能涼快一些了,誰知屋子已經被烈日烤得像個大蒸籠,悶得我難以入睡。于是,我干脆把窗打開。不料,剛一打開窗,一只蚊子就“嗡……嗡……”地溜了進來。
“呀,蚊子!”我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雙手一合,竟然輕而易舉地抓住了它。一股強烈的好奇心促使我觀察起來。咦,原來這蚊子這么小啊,它的翅膀被我用指尖掐著,估計快斷了,六只纖細的腳劇烈地蹬踹著,拼了命似的想要逃。這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我若捏死它,豈不是恃強凌弱了嗎?也不知道是哪里來的仁慈之心,我居然放開了手,然后躺在床上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我感覺胳膊奇癢無比,一看,上面竟然有好幾個又紅又腫的大包。看到這兒,我突然想起了它——昨晚從我手中死里逃生的蚊子,這可是活生生上演了“農夫與蛇”的故事啊!我勃然大怒,滿屋子找了起來。墻壁上、窗簾上、冰箱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于在臺燈上找到了它。我舉起蒼蠅拍,悄悄地靠近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地拍過去,“啪”一聲響,這只該死的蚊子被打中了。望著這只死掉的蚊子,我深有感觸地說了一句:“對你這樣的惡毒之物,就不應該有仁慈之心。”

悄悄合起這五彩的畫冊,那充滿幼稚和歡樂的童年是多么美好,捉蚊子 的事雖然冒著傻氣,卻是多么令人留戀啊!
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在對過去事件的呈現(即倒敘)中有著非常獨特的作用,如果讀者也有跟作者相似的經歷,那么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因強烈的代入感而引起共鳴。
當然,從文章來說,事件的親歷還原和細節的真切表現是引起讀者共 鳴的必要條件。這點,本文小作者做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