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爾多斯,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坐落在三面環黃河、一面臨長城的河套平原。這里的成吉思汗陵郡王府和伊克昭敖包,不僅是風景名勝,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教育基地。
成吉思汗陵
千秋歲
風清日燦,陵殿輝煌相。八白室,風雷蕩。彎弓雕射盡,一統草原曠。稱大汗,鐵蹄踏碎黑海浪。
神秘天驕葬,臧否千年釀。策馬躍,豪情漾。人生臺舞勇,歷史波瀾壯。聽側耳,狂飆宇落征歌亢。
成吉思汗陵是紀念蒙古帝國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主體建筑由3座蒙古式的大殿以及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形似雄鷹翱翔,俯瞰蒼茫大地。整個建筑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供奉著8座可以移動的氈帳,故又被稱為“成吉思汗八白室”。陵區內的鐵馬金帳群雕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引人遐想。
成吉思汗早年喪父,歷經千般磨難,于1189年被推舉為乞顏部可汗。經過無數次馬上廝殺,1204年,
他統一了蒙古高原諸部,1206年即汗位,建立大蒙古國;隨后不斷對外征戰,先后占領了金的大片領土,滅西夏、西遼以及中亞花剌子模,馳騁的戰馬遠抵東南歐的黑海海濱。

傳說成吉思汗當年征戰至鄂爾多斯時,因陶醉于草原美景,手中金鞭竟驚落在地。他歸天后,后人將此處選作他的葬地。
郡王府
憶王孫
青磚雕壁映福康,亂世風云歲月藏。智退敵頑護陵鄉。意深長,共繪中華錦繡章。
郡王府坐落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始建于1902年,初建時僅有半磚木結構的9間正房和6間土房。1928年,時任王爺從山西請來30多位能工巧匠,對王府進行了歷時8年的重建,形成了現存格局。
翻建后的郡王府分前后兩院,融蒙、漢、藏等民族建筑形式于一體,并借鑒了晉北、陜北的建筑風格,富有強烈的創造性、開放性和包容性。院前影壁中間兩面分別鑲有“壽”“福”二字磚雕,兩側正、背面分別是“和”“平”和“信”“義”磚雕字樣。

后院的會客廳曾為議事廳,1937年,時任王爺沙克都爾扎布在這里主持會盟大會,商議應對日寇脅迫伊盟各旗王公遷移成吉思汗陵事宜,眾人最后定出妙策智退敵寇,捍衛了伊盟各族人民利益,維護了中華民族尊嚴。
1949年8月5日,中國最后一位蒙古王爺伊爾德尼博勒特(漢名奇忠義)率綏遠郡王旗全體軍政人員和平起義,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1951年,十一世烏蘭葛根曾在任青海塔爾寺第一百任堪布(總法臺)期間應邀進京,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伊克昭敖包
賀圣朝
草原壘石傳說事,路標界幟。歲深崇祀,祭神求稔,禱心凝志。康巴峰頂,敖包聳立,蘇力德示。地圖標遠,瑞光披被,四海福賜。
敖包(也稱“腦包”或“鄂博”)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石堆”或“鼓包”。過去,茫茫草原既沒有指路的標識,也缺乏游牧劃界的界標,于是,人們便壘石、壘土成堆,以此作為路標和界記。敖包由此誕生,并逐步演變成草原人民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場所。
被譽為“中國第一敖包”的伊克昭敖包位于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的千亭山頂,直徑33米、高13米。大敖包中間立著一根直徑2米粗、高36米的碩大鍍金鋼管,鋼管頂部承載著一只巨型蒙古族圣物蘇力德,周圍分列著12個護衛小敖包。
伊克昭敖包分別用中、英、蒙三種文字、以北緯和東經標注出國際標準方位,外側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用中國傳統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標注;世界地圖標識上凸顯出鄂爾多斯的地理位置,并通過直線連接該市與國際各大城市之間的距離,象征著鄂爾多斯與世界的聯系和溝通。
草原兒女深信,伊克昭敖包上承長生天,下啟眾生原,貫通天地,惠及草原,恩澤眾生,是祈愿國泰民安、萬世永續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