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表面超過200米深度的海洋區域,被稱為深海。這里遠離陽光的照射,終年籠罩在永恒的黑暗之中,只有永世飄零的海洋雪(沉降的有機碎屑)能帶來一絲生機。長久以來,這片廣袤的水域被認為是生命的荒漠。然而,隨著深海探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在深海看似貧瘠的環境中,存在著幾類依靠特殊能量來源而非陽光支撐的生命綠洲,這些系統中的動物群落也演化出了地球上最奇特、最極端的生存策略
鯨落:深海的生命綠洲
當一頭鯨死亡后,其龐大的尸體在腐爛后會逐漸沉入數千米深的海底。這一過程被稱為“鯨落”。一具鯨尸的到來,對于食物匱乏的深海而言,無異于天降盛宴,能夠支撐一個復雜生態系統運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它們用強韌的顎撕咬大塊的肉和脂肪;體形巨大的大王具足蟲很快也會蜂擁而至,用強有力的口器切割鯨肉;各種深海蟹類、盲鰻等也慢慢加入這場盛宴,快速消耗尸體的軟組織。
當這些體形較大的食腐動物離開,尸體上覆蓋的軟組織逐漸減少大量的食骨蠕蟲逐漸成為主角。同時,無數的端足類和橈足類動物在骨頭上和周圍的沉積物中覓食碎屑和微生物鯨尸沉底后的分解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吸引著不同的動物群落。首先抵達的是移動能力較強且嗅覺靈敏的格陵蘭睡鯊

△一頭死去的南露脊鯨幼崽

最后階段是礁巖階段。當鯨骨中的有機質被徹底利用后,殘留的巨大骨骼,特別是多孔的骨頭,為眾多濾食性動物和固著生物提供了堅硬的附著基質。類似冷水珊瑚的多毛類蠕蟲會形成管狀結構群體覆蓋在骨頭上。各種海綿、海百合、苔蘚蟲、小型貝類等會在骨架上建立起一個持久的微型礁巖生態系統,繼續利用水中沉降的海洋雪生存。
△ 貽貝

冷泉:來自深海的化學能量
冷泉,是海底地殼中富含甲烷、硫化氫等還原性化學物質的流體緩慢滲出海底沉積物的區域。這些滲出的流體溫度與周圍海水接近甚至更冷,但其中蘊含的化學能,支撐了完全不依賴陽光的生命系統。
在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的雙殼類軟體動物,如冷泉貽貝。它們常形成密集的貝床,其鰓組織中富含共生菌,這些共生菌能氧化甲烷或硫化氫,為宿主提供大部分營養。
一些大型的冷泉管蟲也是冷泉的標志性動物。此外,冷泉沉積物中還生活著種類繁多的其他動物。有依靠細菌墊或化學合成產物為食的冷泉螺,有捕食小型動物或食腐的雪人蟹,還有多毛類環節動物在沉積物中鉆行,棘皮動物如海蛇尾、海參也常在冷泉區出現。冷泉區的生物通常生長緩慢,壽命極長,有些可能超過200年,演化速度也相對緩慢。
熱泉:海底的“黑煙肉”綠洲
熱泉是海底地殼板塊活動形成的特殊區域。海水滲入地殼深處被巖漿加熱,溶解了大量的硫化物及金屬離子,變成高溫、高酸性的熱液,再從海底裂縫噴涌而出,遇到冰冷的海水后,其中的礦物質迅速沉淀,堆積形成煙囪狀結構,俗稱“海底黑煙囪”或“白煙囪”。
巨型管蟲是熱泉最經典的居民,它們體長可達2米以上,蟲體通過鮮紅的鰓羽吸收硫化氫、氧氣和二氧化碳供給細菌,細菌則合成有機物供養蟲體。這種共生關系效率極高,使這些巨型管蟲成為地球上生長速度最快的無脊椎動物之一。
大型雙殼類也是熱泉生物群落的關鍵成員。此外,熱泉區還

Δ 深海熱泉噴口上的管蟲
活躍著其他獨特的動物,阿爾文蝦是熱泉噴口周圍數量巨大的甲殼動物,鈀蝦在噴口區爬行,鱗角腹足蝸牛的殼外覆蓋著由鐵組成的鱗片,著名的龐貝蠕蟲體表覆蓋菌絲,能耐受6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
海洋雖然廣闊,但同樣也非常脆弱,過度捕撈、過度采集以及垃圾污染都會讓某些地區的海洋生態岌岌可危。總有人在說,“我連海邊都沒去過,海洋污染跟我有什么關系”,但殊不知,你隨手扔掉的一個塑料袋就有可能隨著氣流飄向大海,然后被一只海龜誤食。除了對動物的影響,人類造成的這些垃圾、污染等最后都有可能隨著水循環以及食物再回到我們身邊。所以說,海洋美麗而神秘,廣袤又脆弱。研究海洋、了解海洋、保護海洋,給我們的生活多留一些美好的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