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陵冬棗是樂陵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因其獨特品質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傳統種植方式面臨病蟲害頻發、產量不穩、品質不優等諸多問題。冬棗嫁接作為新興栽培方式,能有效提高種苗質量、增強抗病蟲害能力、提升產量和品質,但在推廣過程中仍需解決技術操作復雜、農戶接受度低等問題。深入研究嫁接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對樂陵冬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經濟繁榮,也為其他地區棗樹嫁接技術提供借鑒。
1 樂陵冬棗產業概述
樂陵冬棗是山東省樂陵市的特色農產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和較高的經濟價值。樂陵冬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目前覆蓋面積已超過 2600hm2 ,是該市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樂陵冬棗以果實大、色澤鮮艷、口感脆甜、營養豐富著稱,是冬棗市場上的優質品牌(圖1)。樂陵冬棗年產量約為2萬t,產值在1.5億元以上。冬棗為當地農戶提供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帶動了農業產業鏈的拓展。樂陵冬棗產業促進了地方就業,冬棗的種植和采摘,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樂陵冬棗產業也面臨挑戰。土壤質量退化、病蟲害防治難度加大,還有農藥化肥使用過量等問題,影響冬棗的品質和環境安全。
2 樂陵冬棗嫁接技術的應用現狀
2.1 冬棗嫁接技術的原理及優勢
嫁接技術實際是一種人工無性繁殖的方法,它可以保持母本的優良遺傳特性,使植物的生長繁育速度加快。嫁接技術是通過將不同的植物器官結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一個新的生命體,通常包括砧木和接穗的選擇與組合。
圖1 樂陵冬棗

冬棗嫁接技術是將冬棗(接穗)的芽或枝,嫁接到另一株冬棗(砧木)的適當部位,使兩者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植株的無性繁殖技術。其基本原理主要依賴于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形成層是位于木質部與韌皮部之間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層。在嫁接過程中,當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接觸后,形成層細胞分裂產生的愈傷組織分化出新的木質部導管和韌皮管篩管,實現維管系統的連接,使得接穗和砧木的輸導組織(如導管、篩管等)連通,從而實現水分、養分的運輸,保證接穗能夠成活并正常生長發育。嫁接接觸面越大、接觸越緊密,嫁接成活率也就越高,重要的是愈傷組織能大量形成2。在冬棗嫁接過程中,需掌握成活原理并選擇抗病、耐旱的砧木,改善生長環境,以提高種苗抗逆性和成活率。通過嫁接技術可縮短育苗周期,增強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提升棗的品質和產量(圖2)。
圖2棗樹嫁接過程

2.2 樂陵冬棗嫁接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情況
近年來,樂陵市孔鎮、鄭店、化樓、黃夾和鐵營5個鎮區的農戶逐步采用冬棗嫁接技術。在政府與農業科技部門支持下,各鎮建立了冬棗嫁接示范點,采用“沾冬2號”作接穗,“酸棗”作砧木,采用切接法于春季實施。各示范點均設嫁接試驗區和常規對照區,每區面積 667m2 ,棗樹株數為50株,對照區栽培“樂陵大棗”原生苗。本次調研對比了可溶性固形物(反映甜度)、棗癭蚊、紅蜘蛛、棗尺蠖、葉斑病、縮果病等病蟲害發生率,以及吡蟲啉、阿維菌素等農藥使用量。結果表明,嫁接技術可大幅提高產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對提高病蟲害的抗性及降低農藥投入方面成效較好。
2.3嫁接技術在提高產量和品質方面的作用
嫁接技術提高了樂陵冬棗的產量和品質,通過嫁接,冬棗樹的根系結構得到優化,能夠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養分,促進樹體的生長。與未嫁接的冬棗相比,嫁接后的冬棗樹根系吸收能力增強,植株生長更加旺盛,果實數量和質量提高。根據2021一2024年在樂陵孔鎮、化樓、鐵營等鎮區設立的5個試驗點的連續觀測結果,嫁接冬棗在嫁接后第3年起
量較未嫁接對照區提升了 51.0%~57.3% 。增產主要得益于采用抗逆性強的酸棗砧木,提高了根系吸收能力與樹體生長勢。嫁接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 20.0%~29.2% ,果型更飽滿,口感脆甜,整體品質改善。這些變化增強了冬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優質的鮮食棗來源。
2.4嫁接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的作用
冬棗嫁接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表現出優勢,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砧木,嫁接后的冬棗樹能夠更好地抵抗根部病蟲害,減少病蟲害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嫁接技術優化根系結構和提高樹體的抗性。嫁接后的冬棗樹相比未嫁接的,病蟲害發病率明顯降低。這表明,嫁接技術可以選擇優質的砧木提升冬棗的抗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減少病蟲害的同時,農戶的農藥使用量相應減少,降低生產成本,減輕環境污染。嫁接后的冬棗樹,免疫力增強,抗逆性更強,在不過度依賴農藥和化肥的情況下健康生長,減少化學物質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嫁接技術降低了病蟲害對冬棗產量的威脅,提升了冬棗的產量和品質,對樂陵冬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5嫁接技術在減少農藥和肥料使用中的作用
傳統種植方式依賴大量化肥和農藥來促進冬棗的生長和病蟲害防治,增加了生產成本,對環境造成了較大壓力。嫁接技術有效改善了冬棗樹的根系結構,增強了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嫁接后的冬棗樹能夠在較少的肥料投入下健康生長。嫁接冬棗的農藥使用量降低比例約30% ,在防治根部病害和其他常見病蟲害方面,嫁接后的冬棗樹有更強的抗性,對樂陵冬棗產業的長期發展有深遠意義。推廣嫁接技術,農戶能夠在保證生產效益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環境,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
3 嫁接技術推廣難度大
3.1 嫁接技術的復雜性
冬棗嫁接技術是一種復雜的操作,要求較高的技術和動手能力。嫁接過程需操作精準,如切口角度、深度和接口貼合等,若無專業培訓,成活率較低。盡管理論上優勢明顯,但是推廣中因缺乏統一規范,效果因地區和技術水平差異較大。調研發現65% 的農戶認為操作復雜, 70% 表示缺乏技術指導,難以獨立完成,即使接受培訓,如果缺少實踐機會,也會影響嫁接效果。
3.2農戶對嫁接技術的接受程度不足
在嫁接技術推廣中,農戶認知度低是主要問題。多數農戶不了解其原理及在提升抗病性和產量上的優勢。調研顯示,僅 30% 的農戶對嫁接技術有全面了解,大部分則在推廣時持觀望態度。傳統種植方式根深蒂固,特別是年長農戶更傾向使用熟悉的方式, 50% 的農戶對經濟效益存疑,認為投入較高,短期內收益不明顯,導致對該技術推廣持保留態度。
3.3技術培訓和支持體系不完善
當前嫁接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主要依賴政府和農業合作社,但覆蓋面有限。調研顯示,對樂陵市3個鄉鎮的100農戶進行走訪調查,發現只有30% 的農戶參加過培訓,普及率較低, 70% 的農戶認為培訓過于理論化,實用性較差,難以在生產中應用。技術支持不足,農戶在遇到問題時難以獲得及時幫助,缺乏后續指導,影響推廣和應用。
3.4推廣成本與短期效益不匹配
冬棗嫁接所需工具相對簡單,主要是嫁接刀、修枝剪、塑料綁帶等,由于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農戶在初期推廣階段面臨一定經濟與技術壓力。調研顯示部分農戶需額外支出培訓費用和雇請技術人員的人工成本,每 667m2 的初期投入成本集中在技術服務與勞務支出,總體約為200~400元不等。砧木多為本地酸棗自育,不涉及直接購置成本,專業操作仍使部分農戶產生顧慮。多數小規模種植戶表示在短期內很難從產量和品質提升中獲得回報,影響了對嫁接技術的積極采納意愿,所以需要降低推廣初期的綜合投入成本,提高技術普及率。
4冬棗嫁接技術推廣的對策和建議
4.1 加強農戶技術培訓和指導
為了促進嫁接技術的推廣,必須加強對農戶的技術培訓。通過定期組織技術講座、實地操作演示等方式,提高農戶對嫁接技術的掌握水平。企業可聯合涉農職業院校聯合辦學,培養冬棗嫁接技術人才。建立專門的技術咨詢服務體系,確保農戶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獲得專業指導。政府和科研機構可以聯合設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提供從種苗供應、技術培訓到售后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確保嫁接技術的推廣順利進行。
4.2 加強政府和企業的支持與合作
政府應加大對冬棗嫁接技術的推廣支持力度,提供政策性補貼和優惠政策,降低嫁接成本。通過完善農業保險和貸款政策,降低嫁接技術應用風險。農業企業可以與農戶合作,共同推進嫁接技術的應用,形成良好的產業合作機制。例如通過建立一批高標準的冬棗嫁接技術示范園區,展示應用效果和經濟效益,能夠有效提高農戶的接受度,并帶動周邊地區的推廣應用。
5結論
嫁接技術在提高冬棗產量、改善品質、增強病蟲害防治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通過加強培訓、政府支持、完善服務體系等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嫁接技術的推廣應用,由此不僅可以提升冬棗的產量和品質,增加果農的收入,還能推進冬棗產業的現代化進程,更好地服務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可以探討冬棗嫁接技術在不同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的適應性,以及結合現代農業技術提高嫁接效率,為冬棗產業提供更有力的技術保障和更強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 梁凱芹,黎佳霖.嫁接技術在岑溪油茶產業中的推廣與應用探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4(7):97-99.
[2] 劉榮昌,尹魁林.沾冬2號冬棗嫁接技術[J].科學種養,2017(4):22-23.
[3] 李彬彬.淺談廣西蔬菜嫁接技術應用現狀與推廣措施[J]南方農業,2023,17(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