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日灼病是山楂栽培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一種生理性病害,在幼果階段表現得尤為突出,由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山楂幼果的首次膨大階段,幼果表皮組織對溫度、水分的變化極為敏感,若遭遇高溫干旱的天氣,幼果朝陽的一面果皮溫度會急劇上升,導致表皮組織因過度失水而功能受損,出現紫褐色斑點或條狀病斑。情況嚴重時,病斑會覆蓋半個果面,果肉隨之凹陷、木質化,組織壞死,從而失去商品價值。基于此,深入分析其發病癥狀及治理路徑,對于促進山楂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 山楂日灼病發病癥狀
1.1 果實發病癥狀
1.1.1初期癥狀 在山楂幼果期,若遇高溫干旱和強烈日光,果實易患日灼病。初時,果實向陽面出現黃白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模糊,呈水浸狀,似被熱水燙。此時病斑僅限表層,果肉顏色和質地未變。隨著病情發展,病斑擴大,可能相互融合成大病斑。同時,病斑顏色逐漸加深,由黃白色轉為淺褐或灰褐色,果實表面出現凹陷和皺褶,外形不再光滑圓潤(圖1)。
1.1.2 中期癥狀 隨著病情惡化,山楂果實的日灼病癥狀愈發明顯,病斑顏色由淺變深,最終變成黑褐色。病斑不再僅限表皮,開始侵蝕果肉,破壞其內部結構(圖2)。受其影響,果肉凹陷,表面粗糙栓化,組織壞死,失去活力。剝開果實,病斑處果肉黯淡堅硬,與健康果肉形成對比。果實變質,日灼病改變了果實外觀顏色,破壞了果肉結構,導致口感變差,營養價值大幅下降[2]。
1.1.3后期癥狀后期,山楂果實日灼病癥狀愈發明顯且嚴重。發病較輕的果實,其灼傷面小,傷層淺,病斑邊緣成熟前會翹起、干裂脫落,但果實仍畸形,品質下降,外觀不美,口感變差,營養降低。而發病嚴重的果實,不僅灼傷面積大、傷層深,而且影響到果實維管束組織,果柄會在日灼后的2~3d內開始變黃、枯萎。同時,隨著病情的進一步蔓延,果實會逐漸萎蔫、脫落(圖3)。
圖1 山楂果實日灼病初期癥狀

此外,日灼病對山楂果實的貯藏也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貯藏過程中更容易成為腐生菌的溫床,被其污染后迅速腐爛變質,不僅嚴重降低了果實的外觀品質和食用價值,而且還削弱了其商品價值。
1.2枝干發病癥狀
1.2.1初期癥狀在高溫干旱、日光強烈的天氣下,山楂樹枝干易患日灼病。開始,枝干向陽面出現水漬狀斑紋,色澤不一,形態不規則。此時,皮層組織未明顯壞死,僅表面異常。病情惡化后,斑紋擴展蔓延,可能融合成大病斑,顏色逐漸加深,由淺轉深,同時,皮層組織開始輕微壞死,但尚未明顯影響枝干整體構造和功能[3]。
圖2 山楂果實日灼病中期癥狀

圖3山楂果實日灼病后期癥狀

1.2.2后期癥狀后期,癥狀明顯加重。在持續高溫和強日光下,皮層組織漸由黃褐色變褐色至紫色,這是壞死和褐變的特征。病情發展后,皮層組織干枯、縱裂,與健康部分分離,枝干表面粗糙無光澤,彈性喪失。受日灼病影響,枝干常半邊干枯或整枝枯死,因維管束組織受損,水分和養分運輸受阻。若不及時防治,可能導致整株山楂樹死亡。
日灼病不僅改變枝干外觀,而且會破壞其功能和結構,使枝干易折斷,給管理采收帶來不便,還削弱樹體抗病能力和壽命,使山楂樹更易受其他病害侵襲。
2 山楂日灼病治理路徑
2.1 農業治理路徑
2.1.1樹形調整山楂日灼病防治中,冬季修剪是關鍵,重點在于調整樹形和枝條。通常采用自然開心形和主于分層兩種樹形,近年來,多主枝自然開心形樹形得到了廣泛推廣。在對多主枝自然開心形修剪時,定干高度為 50~60cm ,樹干上保留3~4個生長均衡的主枝,主枝基角保持 40° 左右。每個主枝的兩側或背下,每隔 25~35cm 錯落有致地布置一個側枝,側枝上再合理布局結果枝組。經過5~6年的修剪后,在樹冠交接前開始控制其橫向生長,保持冠幅約 3.5m ,樹高控制在 3m 左右[4]。
主干分層樹形,定干高度為 60~70cm ,設有中心干,樹體分為三層進行修剪,層間距離大約70cm 。第一層3個主枝,沿中心干等距離輪生,垂直間距 20cm ;第二層2個主枝,分別朝向東西方向,垂直間距 20cm ,每個主枝的兩側或背下,間隔35~55cm 培養1個側枝,側枝上再培育結果枝組。第三層1個主枝。整體樹高控制在 3.5m 左右,冠幅限制在 4m 以內,這樣的修剪方式有助于有效預防日灼病的發生。
以上兩種樹形能使樹冠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枝條分布均勻,形成密集葉幕,有效阻擋強光直射,降低局部高溫灼傷風險。
2.1.2清園一是要全面清理果園內的各類雜物,如雜草、枯枝落葉、病蟲僵果及修剪下的枝條等。這些雜物常成為病蟲害的越冬場所,若不及時清除,極易成為來年病蟲害大面積發生的溫床。所以,應及時將這些雜物全部移出果園集中處置,或選擇在果園內挖坑進行深埋處理。二是要實施園地深翻作業,在土壤封凍之前,需對果園進行深翻處理,翻耕深度應達到 20cm 。通過深翻,可以利用冬季的低溫環境凍死土壤中的越冬蟲源,有效降低病蟲害的越冬基數。同時,深翻還能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優化土壤結構,為來年果樹的健康生長創造更為優越的土壤環境。
2.1.3嫁接一般選擇在3月萌芽期進行嫁接,但此時日照逐漸增強,容易加劇日灼病害,對嫁接口的恢復不利,尤其在高溫干旱的年份,嫁接成功率往往偏低。近年來,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將嫁接時間提前至2月雨水節氣前后,可以顯著提高嫁接成功率。其中,帶木質部芽接法是效果最佳的嫁接方法,為了有效預防日灼病并快速恢復樹勢,對于成年山楂樹的改接,建議每株使用25~30個接穗,最佳的嫁接時機是在雨水至驚蟄之間,最遲不應超過春分節氣。
2.1.4刮樹皮在山楂樹的日常養護中,刮除主干和主枝上的老翹皮及枝干上的病斑,是防治日灼病的重要措施。老翹皮和病斑若不及時清除,病情將迅速蔓延。因此,必須細致地將這些病組織刮除,并集中收集處理,以阻斷病菌的傳播途徑。刮除病斑后,需及時對傷口涂抹843康復劑、敵腐等藥劑,既能有效消滅殘留的病菌,又能為傷口提供保護,促進其愈合,從而確保山楂樹健康茁壯成長。
2.2 化學治理路徑
對果實和枝干噴施適宜的藥劑,是減輕日灼病危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選擇噴施100倍的石灰水,在噴施后,能夠在果實和枝干的表面迅速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能夠有效地反射陽光,降低果實和枝干局部的溫度,從而大大減少日灼病的發生。同時,這些藥劑能夠抑制病原菌的生長與繁殖,為果樹提供全面的保護。
除了石灰水具有防日灼的作用,還可對果實和葉面噴施 0.2%~0.3% 磷酸二氫鉀溶液,可降低果面、葉面溫度,預防或減輕日灼發生。
在噴施藥劑時,需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濃度。通常來說,建議在高溫天氣來臨前或幼果期噴施,可以確保藥劑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還需要根據藥劑的使用說明和樹體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噴施的濃度和用量,避免過量使用導致藥害或浪費。
3結語
綜上所述,山楂日灼病對果實和枝干構成主要威脅,果實一旦發病,會出現明顯的病斑,并伴有果肉凹陷、栓質化及組織壞死等現象,極大地損害了果實的商品品質和貯藏能力。而枝干若染病,則會導致皮層顏色改變、干枯并出現縱裂,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枝條枯萎死亡。因此,應當密切關注山楂幼果期的天氣狀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日灼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邵澤龍,英有文,鄭曉云.山楂日灼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J].果農之友,2022(9):76-77.
[2] 劉秋華,何曉芳,晉圖強,等.山楂生理性病害的防治對策[J].現代園藝,2012(17):73.
[3] 曾琳,張曉燕,王蔚杰,等.山楂種植及病害防治關鍵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4,42(7):78-80.
[4] 邢文慧,張健,王鵬.淺談山楂樹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果農之友,2024(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