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放大學秀山學院的轉型發展,關鍵在于以“理論學習 + 實踐教學 + 創業活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實現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
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一所地方開放學院正加速完成蛻變。從全市率先出臺綜合改革方案,到成為首批正式更名掛牌的基層辦學單位;從傳統辦學模式的突破,到數字化治理的全面落地;從單一教育供給到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的多元教育生態,重慶開放大學秀山學院的每一步跨越,都蘊藏著“先行一步”的改革基因。
近日,重慶開放大學秀山學院黨支部書記、院長蔣靜在與本刊的對話中道出了這所學院的轉型密碼。她提到,學校的轉型發展,關鍵在于以“理論學習 + 實踐教學 + 創業活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通過數字化治理與產教融合的深度推進,實現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
從整合到蝶變:秀山辦學改革提速
2023年2月,《重慶開放大學秀山學院建設及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印發,秀山學院的轉型也正式啟動。這份方案不僅是一紙規劃,更是破局的利刃。“當時我們面臨著教學場地分散、資源碎片化的難題,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蔣靜回憶道。
2024年成為學院的“蛻變之年”。1月,縣委教育工委作出重大決策: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秀山分校整體搬遷至縣進修校,實行“場地共建共享,單位各自單設”模式。5月,學院完成機構改革—正式更名為“重慶開放大學秀山學院”。6月完成搬遷后,這座煥然一新的校園憑借獨特的設計與文化氛圍,躋身重慶開放大學“最美校園”行列。12月,在全市47家基層辦學單位中,秀山學院成為首批正式更名掛牌單位,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從“分校”到“學院”的華麗轉身。
“更名不是終點,而是責任的加碼。”蔣靜強調。一年來,學院同步推進工會、保密、統戰等各項工作,離退休教職工關懷機制日益完善,社會影響力持續攀升。“我們始終牢記,開放大學不僅是教學機構,更是服務地方的教育樞紐。未來,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社會培訓將與開放教育深度融合,讓終身學習的理念滲透到秀山的每一個角落。”
從課堂到市場:人才培養\"三位一體融合\"
“培養能扎根秀山、帶動發展的人才,是我們的初心。”蔣靜如此定義學院的教育使命。基于這一目標,秀山學院構建起“理論學習 + 實踐教學 + 創業活動”的特色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學歷繼續教育的邊界。
在理論學習層面,學院以學歷繼續教育為主體,依托開放教育課程體系,聚焦電子商務、土木工程、建筑工程與技術等專業開展系統理論教學;同時通過畢業論文寫作培訓等環節,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與知識應用能力同步提升。2023一2024學年,學生畢業論文一次性通過率較往年提高 22% ,印證了這一思路的成效。
實踐教學則緊扣秀山產業特色,搭建起多元化實訓平臺。電子商務學院內,學生模擬直播帶貨流程;現代物流綜合實訓基地里,物流管理專業學員實操倉儲配送。校本教材《這里是秀山》將地方文化與產業特色融入實踐教學,讓學員在真實場景中掌握技能,在實踐中讀懂家鄉。“比如弼猴桃種植技術、苗繡非遺傳承,這些內容既能提升技能,又能增強學生對地方的認同感。”蔣靜補充道。
創業活動是連接課堂與市場的關鍵一環。校企共建的“山水隘口”實訓平臺,成為學生“實戰練兵”的舞臺。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與的“武陵山貨”平臺,已將秀山茶葉、土雞等產品銷往全國,形成“實戰創收”閉環。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三位一體融合”,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實現“學習一實踐一創收”的無縫銜接,加速學員從知識吸收到價值創造的轉化。蔣靜表示:“理論是根基,實踐是橋梁,創業是目標。我們讓學生從‘學知識’到‘用知識',再到‘創價值',真正實現與地方產業組織學生進廠房、進車間,感受生產、銷售的全過程的同頻共振。”

從管理到治理:基層數字化轉型探索
蔣靜坦言,學院曾面臨教學質量難管控、服務響應滯后等問題。為此,秀山學院以“制度革新 + 技術賦能”為雙輪,開啟了數字化治理的攻堅戰。
自主研發的智慧教務管理系統成為轉型的“核心引擎”。該系統覆蓋“招生一教學一畢業”全周期,集成10余項功能模塊,課程注冊、成績處理等環節耗時減少 70% ,畢業審核周期從15天壓縮至3天,數據錯誤率降至 0
而“四級數據穿透機制”則讓教學管理從“粗放”走向“精準”。通過學院、班主任、班級、學生四級數據報表,系統能自動預警低參考率班級、高掛科風險學生。“比如發現某個班級參考率低,就會對其進行針對性輔導,該班級通過率能提升 42‰ ”蔣靜說,這一機制讓督導響應速度提升 80% ,真正實現過程精準管控。
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基層教師數字化能力差異、原始數據整合難題、系統與教學場景的適配性,曾是擋在面前的“三座大山”。學院的破解之道頗具“基層智慧”:簡化系統操作界面,降低技術門檻;開展教師數字化技能培訓;設置數據模板自動分析功能,簡化數據處理流程。
數字化轉型的成效最終體現在教學質量上。2023一2024學年,學生課程訪問量同比增長 65% ,網上教學行為數據達標率居全市前列,學生評教滿意度升至 98‰ 教師的積極性也被點燃,主動承擔授課任務的比例增加 58% ,參與科研項目的教師占比從 31% 躍升至 67‰ “數據不會說謊,它證明數字化不僅提升了效率,更激活了教育的‘生態'。”
從校園到社會:教育賦能地方實踐
“開放大學的根,必須扎在地方的土壤里。”蔣靜的這句話,道出了秀山學院的辦學宗旨。圍繞秀山農業、電商等支柱產業,學院構建起“教育鏈一人才鏈一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服務模式,涌現出一批帶動地方發展的實干型人才。
葉茂是東坪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學院2024屆國家開放大學“杰出校友”。在學院學習期間,他將電子商務知識與鄉村治理結合,創新“黨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盤活擢荒土地發展中藥材種植,解決100余名剩余勞動力就業,讓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葉茂的案例證明,基層干部的學歷提升,能直接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能。”蔣靜評價道。
電商領域更顯學院的“孵化力”。畢業生馬天俊帶領團隊,僅“雙十一”一天就為興隆坳獼猴桃基地直播帶貨14.6萬公斤,3天賣出宋記烤肉10萬份;退伍軍人池佳銘通過學院創業培訓,打造了“池記秘制羊蹄”品牌,全國加盟店超30家,產品遠銷福建等地。
據不完全統計,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搭建的電商平臺,年帶動秀山弼猴桃、茶葉、土雞等農特產品銷售超千萬元,形成“培養一人、帶動一業、致富一方”的乘數效應。這種成效源于學院對地方需求的精準把握:開設“村支兩委干部免費本專科學歷教育”,為基層治理輸送人才;啟動“退役士兵學歷能力雙提升”項目,助力退役軍人提升綜合素養;拓展“產業工人”“社工干部”專項培養,累計服務超500人。
“我們的秘訣是‘需求導向'。”蔣靜總結道,“秀山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產業遇到什么難題,我們就研究什么課題。教育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才能實現‘社會效益與辦學效益’的雙贏。”
從現在到未來:繪就終身學習生態藍圖
新形勢下,教育數字化、終身學習需求激增,產教融合的深度不足是核心挑戰。蔣靜強調,基層開放教育機構需突破“重規模輕內涵”的傳統模式,以“數字化 + 服務地方”為雙引擎,才能適應時代需求。
站在新的起點,蔣靜對學院的未來有著清晰規劃。短期目標(至2027年)是完善“學歷繼續教育 + 社區教育 + 老年教育 + 社會培訓”的融合模式,讓教育覆蓋全年齡段。“我們正在建設‘紅色壩芒’‘金珠苗繡’等特色實踐基地,拓展終身教育版圖,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
長期來看,數字化與智能化將是核心方向。學院計劃引入AI智能預警模塊,通過分析學生課程訪問量、作業提交情況等學習行為數據,自動識別學習風險并推送個性化輔導建議。“未來,每個學生都會有‘學習顧問’,系統能及時發現學生的薄弱學科,并提前安排老師輔導。”
此外,產教融合的深度將進一步拓展。“秀山的產業在升級,我們的專業也要跟著升級。”蔣靜透露,學院正在調研增設應用型專業,讓“學歷 + 技能 + 實踐”模式覆蓋更多領域,最終目標是形成可復制的“秀山方案”,為基層開放教育機構轉型提供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