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進中,呈現顯著的區域差異,并面臨著公平性挑戰。基于財政約束背景和東中西部數字化進程差距的成因與表現,建議從財政保障與教育改革兩方面協同發力,以保障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均衡推進。
區域差異與財政約束對教育數字化的影響
教育信息化、教育數字化被視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集成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并提出建設教育強國和數字中國的宏偉目標。《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中明確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發展方向。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實施三年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已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高質量數字教育平臺。然而,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不同地區推進教育數字化的基礎條件和投入水平仍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來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憑借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教育數字化處于領先地位;而中西部偏遠地區受歷史因素制約,仍面臨基礎設施較差、師資數字素養不高等現實問題。“數字鴻溝”風險尚未完全消除,導致欠發達地區學生難以平等享受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升已成為影響教育投入的重要背景。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許多省份財政收支壓力加大,隱性債務問題日益凸顯。2012年一2023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連續12年保持在 4% 以上。2023年,全國教育經費增幅為 5.3%00 在財政承壓的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雖努力保障教育支出“只增不減”,但也往往僅能維持法定要求,難以安排更多財力用于進一步提升教育投入水平。財政壓力還可能迫使地方政府壓縮包括教育信息化項目在內的非剛性支出,從而制約教育數字化發展。
要準確理解財政約束對教育數字化區域差異的影響,需關注地方財政風險的跨區域傳導機制。筆者在整理地方政府數據后發現,省際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溢出網絡呈現出明顯的“核心一邊緣”結構:少數東部沿海和中部經濟較活躍的省份構成風險輸出樞紐,而更多中西部欠發達省份則處于風險接收端,抗風險能力較弱。財政風險總體上呈現“東高西低”的梯度擴散特征,東部地區對中西部的風險傳導影響遠大于反向影響。這一財政風險地理格局意味著,在財政壓力下,欠發達地區更容易受到外部沖擊,其教育投入面臨更強約束。財政風險與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區域差異相互疊加,為實現區域教育均衡與公平帶來新的挑戰。
教育數字化的區域差異與主要問題
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推進在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呈現出顯著差異。東部地區因財力相對雄厚,教育信息化項目投入水平較高,網絡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數字教育資源豐富,師生數字素養較高,整體數字化水平處于全國前列。例如,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和多媒體教室覆蓋率已接近 100% ,在線教育平臺得到廣泛使用。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偏遠省份受財政薄弱和地理條件限制,教育信息化起步較晚、基礎條件較差,不少學校仍缺乏優質數字資源,教師數字素養也有待提升。盡管“校校通”“三通兩平臺”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數字化環境,但與東部地區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
區域間財政壓力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教育數字化資源配置的差距:經濟發達、財政狀況較好的東部省份即使面臨債務風險沖擊,仍能保持對教育數字化的持續投入;而中西部財力薄弱地區一旦遭遇風險傳導和收支壓力,往往首先削減信息化等發展類支出。現實中出現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一東部地區數字教育持續推進,而中西部部分地區受財力限制發展遲緩甚至停滯,區域間教育差距存在進一步擴大的風險。可見,在財政約束背景下推進教育數字化,必須正視因區域發展不平
衡帶來的教育公平問題。
具體來看,當前教育數字化戰略在基層落實過程中暴露出以下幾方面突出問題:
一是硬件條件初步到位但應用不足。部分學校通過項目配套初步完成了硬件建設,但實際應用并未同步推進。一些欠發達地區學校的網絡和多媒體設備雖然配置到位,卻缺乏與之適配的數字教育資源和深度融合的教學設計,導致設備使用率低,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教育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依然突出,數字化基礎設施與課堂教學結合不夠緊密。
二是數字教育平臺建設存在“空轉”現象。盡管國家和地方層面建設了一批數字教育平臺,但在部分基層學校的實際使用率不高。師生對平臺資源的利用并不充分,數字教育資源未有效轉化為教學成效。一些地區存在平臺賬號注冊數量多、日常活躍度低的現象,平臺功能未能真正融入教學流程,出現“重建設、輕應用”的“空轉”問題。其原因既包括平臺推廣和培訓不足,也涉及優質本土化資源短缺,以及用戶數字技能和使用習慣尚未養成等。
三是教師數字素養有待提升,相關技術支持不足。教師是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但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數字素養無法滿足數字時代的教學要求。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培訓體系不夠完善,專業師資力量匱乏。現有培訓往往側重理論傳授,與實際教學場景結合不夠,導致教師參訓后仍難以有效地應用技術開展教學。此外,一線教師普遍工作任務繁重,難以抽出額外時間學習新技術,多數學校也缺乏專職技術支持人員,教師在設備維護和軟件使用方面常常求助無門。能力和支持的雙重缺失,導致部分教師即使擁有數字化教學工具也缺乏使用意愿和能力。
四是教育數字化投入不均與錯配。區域間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存在顯著差距,同時資金配置也存在錯配現象。經濟欠發達地區因地方財力有限,通常難以為學校數字化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有限的經費又往往更多流向城區重點學校,農村及偏遠地區學校的信息化項目資金捉襟見肘。偏遠山區學校還面臨著設備維護成本高、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等現實困難,設備故障難以及時修復,進一步影響了使用效率。在財政收緊時期,一些地方政府將教育數字化視為非剛性支出予以削減或推遲,導致原定的網絡升級、平臺開發等項目停滯。投入的區域不均衡和結構偏差,不僅影響了當下教育數字化的實施效果,還可能進一步拉大區域間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差距。
協同發力均衡推進教育數字化
為應對上述挑戰,保障財政壓力下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均衡推進,建議從財政保障與教育改革兩方面協同發力,制定并實施切實有效的措施: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縮小區域“數字鴻溝”。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強對欠發達地區教育數字化的資金傾斜,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優化轉移支付制度等方式,優先保障中西部農村學校的網絡升級、設備配置和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尤其在地方財政困難時期,中央財政可適當提高補助比例,確保基本數字化建設不中斷。同時應強化資金監管,保障專款專用,避免挪用或擠占,逐步縮小區域間數字化投入差距。
二是加強教師數字素養培訓與技術支援。建議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納入常態化培訓體系,依據教師年齡、學科等特征開展分類培訓,突出實用性和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切實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水平。各地可建立教師技術支持服務機制,通過配備專職人員或組建志愿者團隊,為學校提供設備維護和軟件應用等技術支持減輕教師使用負擔。通過“培訓 + 支持”雙軌并行,幫助教師敢用、會用、用好數字技術,真正實現數字化對教學的有效賦能。
三是推動數字教育平臺的深度應用。在繼續推進硬件覆蓋的同時,更加重視數字教育平臺和資源的有效使用。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等資源的應用指導,將平臺使用情況納入教學評估和學校績效考核體系,鼓勵教師將慕課、數字教材等資源融入日常教學。針對基層應用中的實際困難,加強對師生的平臺使用培訓,提高其操作熟練度。鼓勵開發符合少數民族和農村地區需求的本地化數字教學內容,增強平臺資源的區域適配性。通過\"硬件 + 軟件”協同推進,真正讓數字平臺在課堂中“用起來”,避免平臺閑置和“空轉”。
四是健全教育數字化推進的保障機制。構建財政壓力下保障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一方面,應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在化解債務、壓縮支出過程中不得削減教育經費,并將教育投入落實情況納入財政風險預警與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確保教育支出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應制定極端風險情況下的教育經費兜底預案,由中央層面預留應急保障資金,對受財政風險沖擊嚴重地區提供專項支援,用于保障教師工資、基本教學運轉和必需的在線教育服務。同時,應督促地方政府即使在財政重整時期也要優先保障教育數字化等發展類支出,并將落實情況作為政績評價的重要內容。通過上述機制建設,確保“不讓任何一個地區的教育數字化掉隊”,在維護財政可持續的同時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線。
資金資助:四川大學2025年度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
(付欣卉,四川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