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指導下,《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聯合北京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東北師范大學以及上海師范大學等多家高校、機構的專家共同編寫了《教師數字化學習報告(2024)》。本年度報告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學前教育四大領域進行研究分析,全景呈現新時代教師隊伍在數字化學習方面的新動態、新特征,系統研判教師數字化學習發展的新趨勢和面臨的新挑戰,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的教師數字化學習實踐提供參考及建議。
重新建構教師數字化學習概念
教師數字化學習是指教師基于數字技術開展自主或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通過反思實踐與人機協作,促使其觀念、知識和能力發生改變,并將更新的知識信念付諸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教學勝任力不斷提升,并通過技術應用與教學創新,促進數字時代學生的全面發展。
這一定義繼承了學術界有關教師發展的經典研究發現,即教師的學習是一個長期協作與動態迭代的過程,需要依托實踐經驗的積累與深度反思,專業社群與協作團隊中成員間的經驗分享和知識互補已成為推動教師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同時也體現了數字技術為教師發展提供的靈活性、便利性,以及重構教育生態所引發的教師數字化學習的驅動力作用。
教師數字化學習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其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上。從長遠來看,教師數字化學習實現了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為學生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核心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教育體系的整體優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提出教師數字化學習“PACT\"框架
教師數字化學習的調研需要兼顧教師工作中對技術的應用性與創新性的追求、教師數字化學習的可持續性與生長性特征、數字化學習情境下人機互動的協同性與人人互動的社會性,以及教師數字化學習與教育自標的整合性和教育場景的統一性。
遵循客觀為主與輕量化的原則,報告采用了德爾菲法迭代問卷體系,最終確定了教師數字化學習的四個一級指標:數字學習意識(Perception)、數字學習路徑(Action)、教師數字成長(Cultivation)和教師數字化教學(Teaching),并根據這些指標細化出九個二級維度,提出了“PACT”教師數字化學習評估模型 (契約模型)。
教師數字化學習五大樣態特征
在政策引領下,教師數字化學習實現了從技術應用到教育生態構建的深刻轉變,需緊扣各學段育人目標,通過教育目標、應用場景、技術功能與教師角色的深度適配,勾勒出教師
專業發展的立體圖景。
一是從知識傳遞到智慧設計:教師認知轉型與角色重構。在高等教育學段,教師借助虛擬教研室和系統化培訓,重構跨學科認知,形成“競爭與協作”并存的數字化教學共識。在基礎教育學段,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教師采用“名師主講與教師輔教”的雙師協同模式,實現優質資源跨時空共享與個性化教學融合。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技術突破經驗主義局限,構建數據驅動的專業發展模式。職業院校教師則在產業技術催生下,探索數字孿生重構實踐教學,實現育人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
二是從“局部適配”到“系統整合”:數字技術應用層次尚需提升。基礎教育通過區域平臺構建資源網絡,注重交互式學習,但資源適配性不足,與教師經驗及學生認知脫節。高等教育雖形成新生態,但專業數據庫依賴導致資源適配性與針對性策略待加強,東西部資源差異加劇“數字鴻溝”。職業教育“虛實一體化”實訓體系雖解決“三高三難”問題,但數字化資源匹配度低,可復用資源不足。學前教育雖彰顯園本課程特色,但技術導向單一,應用層次差異大,尚未覆蓋管理、課程改革、保教評價及家園社一體化。
三是數字資源的適配性與易用性:聚焦區域與領域差異。區域數據分析顯示,東部基礎教育教師關注資源易用性,注重便捷性和操作性;西部教師側重資源適配性,強調與本地需求和學生水平的契合度。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遵循“產業邏輯主導”,實現育人與產業需求融合。學前教育關注資源應用倫理,探索適齡化工具,防止信息泄露、濫用及“信息過載”和“知識碎片化”。
四是群體智慧促進知識創造:協同生態的機制創設不足。高等教育群體協同指數低于基礎教育,反映跨校協作機制缺失;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資源開發動力不足,缺乏激勵機制;學前教育領域園際幫扶網絡尚未形成,缺乏資源共享與合作機制。
五是教育數字化學習:推動技術迭代與教育進化的共融生態。高等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知識生產者,服務學術共同體知識創造;職業教育以“技術實用主義”為導向,教師需掌握產業技術動態與教育轉化方法,形成閉環能力;基礎教育聚焦技術賦能普惠性,通過雙師課堂與虛擬教研共同體,實現資源分布式供給;學前教育在倫理約束下進行有限創新,數字工具應用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數據安全防護依賴教師倫理意識覺醒。
教師數字化學習提升的策略與建議
數字教育的迅猛發展要求教師不斷適應新技術,提升數字化教學能力,這既是跟上技術步伐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需求核心能力的關鍵。為進一步推動教師數字化學習,提出四方面建議:
一是關注教師意識提升,協同推進政策引導與技術賦能。在教育發展的進程中,政策引導與技術賦能必須協同推進,才能有效彌合意識與能力的差距,加速教師數字化轉型。二是打破數字應用壁壘,推動教師能力與資源共享。應著力構建學術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強化區域間、學科間的資源融合,打造智能化、系統化的教育資源庫。三是聚焦分層精準培訓,構建虛實融合的教研創新機制。應建立數據驅動的精準培養體系,通過動態建模助力教師從技術應用者向創新引領者的角色躍遷。構建虛實融合的教研創新機制,使群體智慧共享從自發行為升級為制度化的協同范式。四是關注場景適配,促進數字創新實踐與能力躍遷。需從“技術融合、評價改革、場景再造”三方面推進教育教學轉型,并建立差異化的推進策略與協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