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為人工智能治理注入中國智慧
《人民日報》刊載文章
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往往是跨越國界的,世界各國加強溝通與合作,才能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潛力的同時,確保其發展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讓人工智能成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首先應更加注重普及普惠,充分用好人工智能發展的已有成果。要堅持開放共享、智能平權,讓更多國家和群體從中受益。其次應更加注重創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碩果。要深化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發合作,加強企業和人才交流,為人工智能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同時,應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確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類上最終修成正果。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各國對接協調,推動早日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規則。
推動人工智能向善普惠發展,中國是倡導者也是積極實踐者。針對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數據安全、算法歧視、隱私保護、知識產權等問題,我國逐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積累了一定的治理經驗和治理策略。
中國教育報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深化學生學習
《中國教育報》刊載魏非文章
當人工智能可以輕易回答封閉性問題時,教育的核心價值必須轉向培養機器不可替代的高階能力。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著力設計更具真實性、開放性以及認知復雜性的任務,如語文教學中,與其讓學習者總結文章主旨,不如“分析比較并論證最合理的解讀”這樣的任務,迫使學習者運用批判性思維、綜合分析與情境化決策能力。這種設計既規避AI代勞的風險,更創造專屬人類的認知

挑戰空間。同步地,學習評價也需要從結果正確性轉向認知發展性,即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分析學習者與AI的對話日志,評估其思維
推理過程,而不僅僅是審核最終任務結果。同時,還要建立包含同伴互評、自我反思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發展學生對成果、對生成式AI工具的客觀、理性評價能力。
此外,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對于生成性內容教師不僅需要有較強的道德和專業敏感性與判斷力,還要不斷提升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和判斷的能力,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和潛在風險,以確保人機協同成果符合倫理安全和專業規范。
光哪日報
微專業”為畢業生就業加分助力
《光明日報》刊載羅志敏文章
如何開足開好微專業?一方面,應以產業需求錨定課程內核,力避“新瓶裝舊酒”。微專業設置唯有與企業深度合作,讓課程內容緊跟技術迭代與崗位能力圖譜,方能產生實效。另一方面,應嘗試用“學分銀行”打通成長路徑,將靈活學分轉換機制與權威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嵌入其中,將微專業學習成果轉化為標準化能力單元,支持微專業學分累積和跨校、跨省通兌。
此外,將校企協同貫穿教學全鏈,讓微專業真正成為聯通課堂與職場的“立交橋”。有高職院校開設智能網聯汽車微專業,企業工程師帶學生拆解最新車型電控系統,學校教授同步講解理論框架,結業作品直接用于產線升級;還有的高校跨境電商運營微專業由平臺運營總監帶隊,學生分組運營真實店鋪,結業考核直接看銷售業績。“企業出題一雙師授課一實戰驗收”,這種閉環式的培養模式能夠鍛造出市場所需的人才。
中國著年被
應用型高校:于困境中尋路 在改革中突圍
《中國青年報》刊載姜建明文章
持續深化產教融合辦學模式。從政策層面激發地方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內驅動力,建設產教融合信息對接平臺,發揮平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構建以城市為節點、行業企業為支點、高校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加快落實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相關優惠政策,從機制上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引導企業通過提供實習實訓平臺、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等方式參與人才培養,推動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人才選拔方式從“選育用”向“育用選”轉變;探索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的教師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解決教師來源單一和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鼓勵應用型高校引進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充實師資隊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為我國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高校如何高質量發展?須以國家戰略為引領,加強頂層設計,深化分類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公平環境;以專項計劃為牽引,深化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政策協同為保障,激發政府、高校、企業、社會聯動效能。通過系統性改革,構建與區域產業需求深度融合的應用型高等教育新生態。
經濟日靚
產學研協同培養高素質人才
《經濟日報》刊載康麗瀅王鑫垚文章
打破地域、身份、年齡限制,處理好高校教師、科研院所研究員、企業技術人員的身份關系,打破“身份壁壘”,實現人才帶“崗”帶“技”雙向流動。鼓勵高校教師赴企業兼職,支持企業的專家到校任教,讓科研人員在校企間自由流動。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在職業評價中實行多崗互認,在人才評價中突出創新、質量和實效,持續鼓勵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實現產學研無縫銜接,讓人才做到“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強化企業在產學研人才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協同高校和科研院所,構建“一體兩翼”育人模式,匯聚育人合力。按照產學研融合路徑,規劃學科、布局專業,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集群。尊重教育、學科和產業規律,關注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動態追蹤產業升級,錨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形成常態化人才培養優化機制。合理區分人才類型,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緊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鼓勵優秀人才到國際知名高校、研究機構研修,擴大中外青少年交流,高質量推進國際產學研合作。
工人日報
按需施教”才是職工培訓該有的模樣
《工人日報》刊載王軍榮文章
山鋼集團工匠學院“按需施教”的模式之所以深受職工喜愛,根本原因在于它貼合職工需求,讓培訓成為職工成長最需要的養分。傳統職工培訓常陷入“我講你聽”的窠白,也常存在“我以為你愿意學習”的固定思維,一旦課程設置脫離崗位實際,導致“學用兩張皮”,效果可想而知。而“按需施教”精準對接職工需求,讓其感受到培訓不是負擔,而是提升職業競爭力的階梯。
“按需施教”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上述工匠學院突破傳統框架,構建與時俱進、貼近實際的課程體系,既涵蓋傳統技藝精髓,又融入行業前沿技術最新成果,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在課程形式上,采用集中授課、現場實操等多元化教學模式,滿足不同職工的培訓需求。精心打造的互動式培訓課堂,運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導職工主動思考與深度參與,全方位提升職工的培訓體驗。這樣的培訓,效果自然好。 °ledci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