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教師數字化學習提供了“方法論 + 工具箱”的解決方案:以標準建設回應“為何學”,以平臺構建回應“如何學”,以機制創新回應“學以致用”,系統性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開發“五維三層”數字素養模型和動態診斷系統,實現教師能力成長可視化;打造“匠師工坊”智能研訓基地和“云師智庫”資源共享平臺,形成虛實融合的研訓生態;通過“三階培養工程”“三級賽訓機制”“三鏈融合模式”,推動學用深度轉化近年來,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構建“標準一平臺一機制”三維聯動的教師數字化學習體系,形成了覆蓋能力診斷、資源供給、場景實踐的完整閉環,為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學習提供了“可測量、可操作、可持續”的發展范式。
標準引領:為教師專業成長“精準導航\"
“當前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學習普遍面臨“政策熱與教師冷’‘資源多與應用淺’‘學習虛與轉化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張偉坦言。為此,學校聚焦教師能力認知模糊這一核心癥結,從構建分層分類的標準體系入手,系統性破解難題。一是研制校本數字素養框架。學校聯合江蘇省高等學校教育信息化研究會以及超星、科大訊飛等企業組建標準委員會,基于《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結合裝備制造類專業特色,構建“五維三層”數字素養能力模型,形成了18項可觀測指標,解決傳統標準與職教場景脫節問題。二是開發動態診斷評估系統。學校通過運用AI課堂行為分析、項目任務測評等數據,建立教師數字畫像動態生成機制;開發“能力雷達圖 + 發展路線圖”雙圖聯動的智能診斷平臺,實現從新手到專家三階成長的可視化路徑。三是建設模塊化課程資源。學校建設 ??8+N?? 課程矩陣(8個標準模塊 +N 個校本項目),與企業共建人工智能教學應用項目案例庫,開發微課資源包120個。
張偉表示,學校構建了“通識筑基一專業深化一實戰提升”的教師數字化學習課程體系。該體系旨在有效緩解教師的數字焦慮,夯實其數字化認知基礎;助力教師掌握通用工具技能,并深化其在特定學科與教學場景中的融合應用能力;最終引導教師將所學轉化為可展示、可評估、可推廣的實踐成果,激發其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平臺支撐:構建虛實融合的研訓\"練兵場\"
2024年5月,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職業院校發起成立全國職業學校教師創新發展聯盟。依托聯盟,學校建設了“匠師工坊”智能研訓基地,包含AI教學行為分析室、虛擬教研室、多視窗遠程互動教室等六大功能區,構建了集診斷、研訓、協作、創造、應用于一體的智能化研訓生態。張偉介紹,在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學校開發了“智能教案設計”“課堂互動工具使用”“學習數據分析”等5個典型教學場景模擬系統,支持教師開展基于真實工作場景的沉浸式訓練。
學校上線了“云師智庫”數字資源云服務平臺,構建“資源共生一經驗共享一成果共創”的云端教研共同體,實現資源眾創、成果共享。同時,為精準刻畫教師的成長軌跡,學校創新數字畫像管理系統,構建覆蓋教學行為、科研產出、社會服務等10類指標的教師發展動態數據庫,建立“個人規劃一過程記錄一成果認證一反饋優化”的全周期管理體系,開發具有智能預警與精準推送功能的“智師檔案”系統,實現教師成長軌跡全程可溯。
“目前,依托平臺已生成教師個性化發展建議書400余份,開展虛擬教研室活動40余次,孵化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2個。”張偉介紹,該平臺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一體化、全方位、智能化的支持。
機制創新:打通學用轉化“最后一公里\"
“教師數字化學習能力的持續提升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內容。”張偉表示,為進一步破除學用轉化之間的障礙,學校從實施三階遞進培養工程、建立三級賽訓提升路徑以及構建三鏈融合發展機制等舉措入手,創新協同聯動實踐機制。
一是實施三階遞進培養工程。學校按照“基礎達標一專業精進一創新引領”三層能力構架,構建了“筑基一突破一領航”三階培養體系。其中,筑基工程推行“ 16+X9 混合研修(16學時在線必修 +X 校本實踐),達標率 98% ;突破工程組建4個‘
專業”創新團隊,開發智能教學工具11項;領航工程形成“1個名師工作室 +3 個專業團隊 +N 個項目”孵化模式,2024年培育教學能手40名。
“領航工程”教師團隊研討VR課程設計

二是建立三級賽訓提升路徑。學校創建“校賽打基礎一省賽促提升一國賽出精品”三級進階機制,開發數字教學設計工具箱等專項資源包,構建“陪跑一陪練一教練”的成長路徑。2024年學校獲省級以上教學比賽類獎項23項,3個獲獎課例轉化為職業院校教師國培、省培培訓課程,實現“以賽促改”的良性循環。
三是構建“教育鏈一產業鏈一創新鏈”三鏈融合發展機制。教育鏈方面,與全國職業學校教師創新發展聯盟、江蘇省模具協會共建“數字教改聯合體”,共同開發《智能制造數智化教學實施規范》等2項標準。產業鏈方面,設立“企業駐校數字導師”崗位,與華晟經世合作,聘請10名企業數字化專家參與課程開發。創新鏈方面,共建教師企業工坊,完成產線數字化改造項目15項,反哺教學案例19個。與匯博機器人聯合開發的虛擬調試課程被20余所院校采用,彰顯了校企協同創新的示范效應。
“教師數字化學習能力的提升是長期過程。”張偉表示,下一步,學校將引入更智能的學習技術,深化校企項目化合作,促進資源雙向流動;并構建教師長效激勵機制,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和創新應用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