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溝》的首次授課中,青島南京路小學語文老師孫麗通過希沃課堂智能反饋系統發現,采用傳統以“文本復述”為主的教學模式時,學生課堂自發發言僅為 39% ,且多是被動回應教師提問。為改變這一狀況,孫麗創新地將“文本復述”環節設計為“新疆代言人”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化身代言人介紹葡萄溝的特色;運用希沃白板AR功能,生動演示“晾房結構”,實現學生的多感官聯動教學。調整后,學生課堂抬頭率從 50% 提升至 78% ,自發發言占比達46%o"這一轉變并非偶然,而是青島南京路小學扎實推進校本研修提質項目的生動實踐。青島市市南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室副主任孫陸表示,校(園)本研修提質項目對賦能教師專業發展意義重大,項目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行動研究為主要形式,推動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助力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向“教育研究者”轉型,為區域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師資支撐。“今年以來,市南區以‘生態建構·項目化實施’為主題開展校(園)本研修提質項目,其中,青島南京路小學的實施成效尤為突出。”
推動教學反思
從“經驗模糊”走向“精準導航”
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成長至關重要。學校長期例行化的反思要求可能會導致反思質量大打折扣,教師往往以表面化的“無錯式反思”替代對真實教學問題的深度剖析,或將反思等同于“教學技巧優化”,忽視了“教育價值重構”這一核心命題。
“在校本研修提質項目實施之前,學校在教學反思方面面臨多重困境。”青島南京路小學副校長張珂坦言,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內在動力上,部分教師受經驗主義束縛,缺乏主動反思的內驅力;外部條件上,教師工作時間被備課、行政事務等擠占,反思規定催生形式化應付,多停留在事件描述層面,歸因分析能力薄弱,使用的反思工具也較為單一。
為精準對標教師反思培訓需求,2025年2月底,青島南京路小學在全校開展了廣泛調研。結果顯示,在揭示教師對教學反思的認知與實踐方面,教師普遍認可其對專業成長的意義,但存在反思方法單一、時間有限等問題,難以形成系統思考及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在反映教師反思傾向與關注點方面,語文學科受關注,與同事交流是主要途徑,教師重視教學方法改進和學生反饋分析;在指出影響反思積極性因素方面,工作負擔重、缺少精準指導和交流平臺等問題制約教師發展,或影響學生學習。
張珂表示,基于調研結果與現實困境,學校積極探索破局之道,依托希沃課堂智能反饋系統,開展“基于循證數據提升教師反思力”校本研修,定位教學中有效提問設計、師生互動質量、學生參與深度等存在的典型問題,構建一體化研修體系,推動教師教學反思從“經驗模糊”走向“精準導航”。
\"用數據、有標準\"
完成教學反思范式轉換
“校本研修讓我學會了用數據找問題,以前教學總覺得學生不積極,卻不知道問題在哪兒。現在通過數據分析,能精準找到教學突破□,這種‘有依據的改進’讓我對教學更有信心,也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專業道路上的成長。”這既是孫麗的培訓感悟,也是眾多教師專業成長與項目成效的縮影。
一學期以來,青島南京路小學教師積極投身校本研修實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數據答卷”:開展希沃循證示范課60余節,形成課堂反饋應用實踐報告100余份,制作教學分析圖表200余張。“依托基于數據循證的反思機制,教師得以深入洞察教學問題本質,推動教學行為持續優化。”張珂總結道,“實現了從評課時‘憑感覺、缺依據’到‘用數據、有標準’的跨越,完成了教學反思范式的轉換,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這一轉換源于學校構建的“理論一工具一實踐一反思”研修體系。一是理論筑基。學校創新打造“理論學習 + 數據實證”雙軌驅動研修模式,通過“必修 + 選修”分層閱讀機制,系統搭建教師反思力的理論架構。二是工具賦能。學校以提升教師數據工具應用能力為突破□,通過系統化培訓為教學反思裝上“智能引擎”。三是實踐深耕。教師通過數據可視化手段精準剖析教學行為,建立數據與教學行為的邏輯關聯,讓數據真正成為優化教學行為的指南針。四是反思進階。隨著研修不斷深入,學校制定了《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操作手冊》《4MAT提問策略指南》等一系列實用指南。
教師實操練習

“項目依托的希沃課堂智能反饋系統等數字化工具,在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作用顯著。”張珂介紹,一方面,數字化手段能豐富教學反思方法,解決教師反思方法單一的問題。通過采集課堂數據,為教師提供客觀依據,幫助教師突破表面化反思,深入剖析真實教學問題。另一方面,可提高反思效率,緩解教師時間有限的困境,助力教師形成系統性思考,讓教師更清晰地看到教學行為與學生發展的關聯,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
“當前,市南區積極落實教育部印發的《關于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通知》,其中,校(園)本研修提質項目將進一步發揮關鍵作用。”孫陸表示,項目以數字化為重要抓手,區域內各學校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引入多樣的數字教學資源與工具,為教師運用數字化手段解決教學問題提供了豐富路徑;同時,區域以項目為紐帶,搭建起數字化研修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的平臺,打破校際壁壘,讓優質數字化研修資源惠及更多教師,整體提升區域教師的專業素養,為全面推進區域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