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學術界與產業界目標各異一學術界以科研和教學為主要衡量標準,而產業界更強調實踐技能與管理能力。對于博士生而言,是留在學術界還是進入產業界,是一項關鍵且艱難的抉擇,尤其在學術崗位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盡管存在上述差異,但學術界與產業界正不斷尋找合作空間,如學術會議、科研計劃以及專業網絡等。由國際密碼學研究協會主辦的“現實世界密碼學大會(RWC)”正是這種融合的典范。2025年的RWC吸引了來自高校及蘋果、諾基亞等公司的650多名與會者,展示了包括全同態加密(FHE)在內的創新成果。該會議為研究人員與產業領袖提供了互動平臺,共同推動“現實世界”密碼學的發展。類似的合作還包括:由學術與企業合作開展的歐洲格密碼學項目PROMETHEUS;艾倫·圖靈研究所舉辦的AIUK,展示人工智能如何應對現實挑戰;以及擁有3000 多名學者和實踐者的全球社區FHE.org,致力于開發保護隱私的密碼工具。這些平臺為合作、知識共享與職業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來源:https://www.ecampusnews.com/featured/2025/07/31/academia-and-industry-a-symbiotic-relationship/)
對教師使用AI的建議
過去一年里,AI開始改變K-12教育。盡管有人擔心AI會取代教育者,但事實表明,只要合理應用,AI可以增強教學與輔導效果,擴展教育者影響力,實現個性化學習,并支持學生身心健康。在有人工監督和教師對學生保持關懷的前提下,AI應用效果最佳。首先,AI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情緒韌性。例如,“Pickles”聊天機器人為學生提供處理小型社交或情緒問題的安全空間,讓輔導員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更緊急的情況上。這類工具可以發現學生可能不愿意直接分享的問題,支持害羞或社交能力不足的學生,并在學生與輔導員比例高的學校中進行有效的優先分流。其次,AI支持個性化學業指導和職業探索。通過引導學生探索興趣而非傳統職業標簽,AI能讓他們接觸到可能未曾考慮的職業選項。最后,AI工具還能協助學生規劃學業路徑,識別畢業所需課程,并鏈接到學區資源,從而減輕輔導員的事務性負擔,使其有更多時間開展一對一支持。(來源:https://www.eschoolnews.com/digital-learning/2025/08/05/as-schools-embrace-ai-educator-top-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