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需以專業為錨點,在技術賦能與育人本質間找到平衡,方能實現與產業變革的同頻共振。
清晨的黃海之濱,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里,身著制服的學生在虛擬巨輪上模擬復雜海況下的應急操作;波濤洶涌的畫面投射在巨型屏幕上,指揮口令此起彼伏一這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當代航海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日常片段。
“職業院校的數字化轉型,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專業。”學校副校長陳曉琴的這句話,道出了這場教育變革的核心邏輯。在她看來,專業是高等院校聯系社會、服務社會的紐帶,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基本單元,是推進教學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立足點和集合體。當數字浪潮席卷而來,唯有抓住專業這一核心,才能真正把握整個學校的轉型航向。
專業為核,數字化轉型的航海羅盤
在職業教育版圖中,專業絕非靜態的課程設置,而是動態響應產業變革的靈敏觸角。對此陳曉琴有著清醒的認識:“產業在變,專業必須跟著變。”這種變化絕非簡單疊加幾門信息技術課,而是要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到教學場景進行全鏈條重塑。
作為航海特色院校,江蘇海院的數字化轉型緊扣“數字中國”戰略與航運業智能化升級需求。面對航運業向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學校的應對之策清晰而系統:優化專業布局、重構專業群、打造開放協同的專業建設生態。其目標直指“專業群與產業鏈及職業崗位群的有效對接,打破專業間壁壘”。
“我們以鏈建群,以群建院,建立‘群內共生 + 群間協同’的專業集群運行機制,形成數字化的專業建設生態,培養適應智能航運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陳曉琴解釋,專業數字化轉型需圍繞全要素、全流程、全領域系統謀劃,重點關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場景及質量評價等要素,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教學組織靈活化、教學場所多樣化、雙師教學常態化、學習方式多元化、學習評價全程化等,最終實現與未來教育的適配。
“突破數字化改造的關鍵在于實現數字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陳曉琴強調,各專業要結合產業智能化升級,重塑培養目標,創設數字化應用場景,升級教學內容,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
“雖然我們無法精確量化數字化改造對海員適任證書一次性通過率或畢業生就業率的直接提升百分比,”陳曉琴坦誠道,“但它的確解決了航海教育中高危、高成本的核心實訓瓶頸,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以虛擬仿真模擬船平臺為例,學校同步新技術,建成了全球領先的航海模擬器、輪機模擬器和船舶智能化機艙,有效破解了傳統船海教育中“復雜海況再現難、實船反復訓練難、多崗位協同演練難”的“三難”痛點。
四方聯動,破解產教融合難題
如果說數字技術是轉型的引擎,那么深層次的機制創新則是確保航船不偏航的舵輪。學校航海技術專業群首創的“1 (校) +0.5 (船) + 1(校) +0.5 (船)”四方聯動賦能、四船交替共育的卓越海員培養模式,其高效運轉得益于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四方聯動”長效機制。
海員培養涉及政府監管(海事局)、行業服務(船員協會)、用人主體(航運企業)及育人主體(學校)四大關鍵方。江蘇海院通過三級組織架構撬動深度協同:組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發展理事會、成立囊括40家單位的泛長三角港口與航運國際職教集團、設立20家單位構成的卓越海員教育培養協作組,建立決策、協調、執行三級治理機制,形成了“國家政策、行業規范、企業需求、學生成長”融合的海員培養教育生態。 1
“我們給企業設了門檻’,既要意愿強,也要有實力,能提供優質的實習艙位和師資。”陳曉琴介紹,協作組內還建立了獨特的競爭合船舶智能化機艙模擬訓練作機制:學生在協作組內企業間可自由流動,若畢業后選擇組外企業就業,需向實習企業支付一定的培養補償費用,既保障了企業利益,又避免學生被“一紙協議”綁定,使人才培養生態進入良性循環。

同時,多方育人質量評價機制則為人才培養質量裝上了“安全閥”。學校的72門專業課程、29個船上培訓包均參照歐盟標準通過國家海事局認證,同時引入挪威DNV質量管理體系,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卓越發展。
破立之間,直面數字化機遇與挑戰
談到當下的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態勢,陳曉琴認為,目前處于戰略機遇期與全面提升期,呈現出政策強力驅動、技術深度滲透、產教加速融合、模式持續創新的鮮明特征。
政策層面,《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明確將數字化定位為“核心引擎”;在新一輪“雙高計劃”建設中,“構建數字化教學新生態”成為九大任務之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技術應用層面,從“點”的嘗試走向體系化融合:虛擬仿真實訓廣泛普及,數字孿生等技術將真實產業場景映射進課堂;大型科技企業深度參與課程開發與平臺建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成為常態。
發展態勢向好,但行業轉型仍面臨多重挑戰。“最突出的是硬件投入與軟實力的失衡。”陳曉琴坦言,重金投入的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大量閑置,教師數字化素養多停留在工具使用層面。此外,轉型面臨的問題依然尖銳:數據孤島與標準缺失,校內教務、學工、實訓等系統各自為政,數據難以互通;虛擬實訓成果缺乏權威評價標準,行業認可度模糊。區域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與頭部院校資源富集,中西部及縣域職校數字化基礎薄弱,資源共享機制缺位。技術至上與育人本質偏移,部分院校過度追求技術,忽視教育教學規律,數字化實訓設備和資源未能有效服務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與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提升,虛擬實訓內容脫離真實生產場景,無法完全替代真實環境下應急應變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養成。針對“技術至上”誤區,陳曉琴表示,江蘇海院始終堅持“虛實結合”原則,要求學生必須到真實船舶航行實習,“大海不會給你‘重啟’的機會,應急反應能力只能在真實場景中淬煉”。
未來航標,以人為本駛向智能深海
陳曉琴表示,下一步,江蘇海院將聚焦多方面重點工作,著力解決現存問題,推動數字化轉型向縱深發展。
首先,全面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這是關鍵且基礎性的工程,所有專業都要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針對教師定期開展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培訓,同時開展師生人工智能測評,以保證師生具備基本的數字化素養。
其次,深化產教協同,持續推進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學校層面要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建立產業需求、人才供給與專業調整的聯動分析模型;持續推進各專業智能化改造與升級,新增一些數字化專業;聯合行業企業組建資源開發團隊,面向未來數字課堂,依托知識圖譜、垂直大模型、增強現實等技術,系統推進崗位、課程、教材一體化資源建設,整合行業應用場景、技術和數據,升級教學資源,打造教學場景。
最后,聚力數字融合,系統構建智能化教學生態。一是探索教學模式改革,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情景化教學,借助人工智能助教實現學情分析、個性推送與精準評價;二是構建個性化學習知識體系,依托學校數字化學習平臺,推送適配資源,開發智能導學系統,并進行情感化辦學干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度學習;三是打造智能化管理體系,整合教務、實訓數據,實現資源高效匹配與動態優化;四是改革多元教學評價體系,依托全過程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構建多維度評價模型,通過教師成長檔案與學生數字畫像追蹤教學質量。同時,持續升級智慧校園基座,關注人工智能安全風險。
對于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過度依賴、學術誠信等問題,陳曉琴認為需“疏堵結合”。一方面,從法律、制度、技術層面規范數據安全管理,保障數據安全;另一方面,加強教育引導,增強學生的能力意識和安全意識,例如在學生使用AI工具撰寫論文時,引入答辯環節考察其對知識的真實掌握程度。“技術是工具,關鍵是怎么用。用AI寫論文不可怕,可怕的是寫了自己卻不懂。”
從虛擬仿真機艙到“四方聯動”機制,從專業群重構到人才評價改革,江蘇海院的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既要錨定產業需求的“航向”,也要守住育人本質的“初心”。正如航海需要羅盤與燈塔,職業教育既需要技術賦能的“數字羅盤”,也需要以學生成長為核心的“育人燈塔”,唯有如此,方能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