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深層次改革,不僅是專業結構的優化,更是育人理念的重構與教學方法的革新。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結構性轉型的關鍵時期。技術革命催生新產業,對人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人口老齡化加劇,青年人口結構變化,倒逼教育體系優化;同時,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同質化嚴重、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錯位等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國高校必須在現代大學精神的指引下,調整專業結構,改革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建設面向未來的高質量教育體系。
堅守現代大學精神,實現立德樹人。現代大學精神以“求真、育人、服務社會”為核心,強調學術自由、人格培養與社會責任。在新時代,大學不僅是知識傳授場所,更是思維訓練、人格塑造與創新能力生成的空間。當前的教育改革必須以此為基礎,回應社會變革對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動高校從“知識中心”向“創新引擎”和“公共責任體”轉變。
專業結構調整:從供給導向走向需求導向。我國高校長期以“供給主導”設置專業,導致部分專業“招生熱、就業冷”,而新興行業則“人才短缺”。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統籌產業布局與學科發展,建立以社會與技術發展為導向的動態調整機制。同時,應結合區域發展戰略,推動高等教育的差異化布局。通過結構優化,實現高等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
教育內容改革:融合前沿科技與現實問題。當前高校課程體系普遍存在內容陳舊、實踐不足等問題。必須加快課程內容更新,強化科技前沿與現實問題導向,推動課程與產業、社會、科技發展的深度融合。高校應系統“瘦身”課程體系,剔除重復和過時知識,納入人工智能倫理、綠色發展、全球治理等現代議題,增強課程的時代性和戰略性。加快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同時,應鼓勵跨學科融合與課程模塊化,打破“學科本位”結構。課程改革不僅是知識更新,更是育人理念的革新,旨在讓學習者從“會做題”走向“會思考、會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創新:從講授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難以激發主動性與創造力。新時代高校應全面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探究式、項目制等多元化方法,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和實際能力。技術手段也可助力教學革新。高校應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工具,構建混合式教學平臺,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教學評價也需同步改革,從結果評價向過程性、形成性評價轉變,突出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減少“唯分數、唯考試”的導向。
高校應服務于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人口老齡化與產業變革背景下,單一的學歷教育已難支撐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高校應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拓展繼續教育和靈活學習路徑。要建立統一的學分互認與成果轉換機制,推動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間的制度貫通,滿足多元主體的學習需求。同時,鼓勵高校與開放大學、企業、在線平臺合作,建設靈活多樣的學習模式。
面對復雜的人才需求與技術社會演化,高校必須堅持現代大學精神,在結構調整中把握國家戰略,在內容與方法革新中回應社會變革。只有真正實現從“學科中心”到“能力中心”從“知識灌輸”到“創新培養”、從“階段教育”到“終身教育”的系統轉型,才能激活大學的時代功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源源不斷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