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是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更是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不斷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我國贏得戰略主動奠定堅實基礎。
一、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重大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系統,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基礎和前提。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對國際產業變革新形勢、鞏固高質量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統籌發展與安全、贏得戰略主動、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的戰略基石。
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需要。通過“內外聯動”的產業發展模式,既鞏固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又推動國際循環提質升級,最終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良性態勢。一方面,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能夯實國內產業根基,提供高質量產品與服務供給,有效滿足國內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減少對外部市場過度依賴,讓國內大循環更加順暢穩固;另一方面,現代化產業體系能筑牢我國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的戰略優勢,更高效整合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位勢與影響力。
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遵循現代化產業發展規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建設包括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內的各類現代產業構成的產業體系或產業系統,是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產業體系。只有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顯著提升各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創造更高附加值,推動經濟發展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戰略需要。當前,我國在高端芯片、核心工業軟件、精密儀器儀表等關鍵領域仍面臨“卡脖子”問題,部分重要產業環節對外依存度較高,削弱了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只有通過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集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降低對外依存度,從根本上破解“卡脖子”困境,才能有效應對外部沖擊與“斷供”風險,全面提升產業與經濟的韌性、抗沖擊能力與發展自主性,確保國家發展戰略的可持續性和安全可靠性。
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增強我國國際經貿規則話語權的戰略需要。全球科技競爭新格局下,核心技術與產業主導權直接決定國際規則制定的主動權。只有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率先形成技術領先、標準主導、產業鏈完整的競爭優勢,搶占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制高點,才能塑造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新優勢,推動從“規則接受者”向“規則制定者”轉變,提升全球產業治理話語權,為全球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二、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時代背景
當前,全球經濟經歷深刻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同時,我國經過多年發展,已具備完整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持續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等有利條件,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迎來關鍵窗口期。
國際產業分工重新組合的歷史性機遇。受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經歷深度重組。這為我國重新定位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和地位,向世界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了契機。依托先進制造業的規模優勢與體系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既能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又能引導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我國可通過加強與新興市場國家的產能合作,把握布局海外產業鏈供應鏈變化的關鍵節點,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顛覆性技術加速迭代融合,深刻重塑全球產業格局與競爭范式,部分技術路線仍處于未定型階段,為我國實現“換道超車”或“并跑領跑”創造條件。我國在5G、新能源、量子通信等新興領域已形成先發優勢與市場規模,完全有能力以這些領域為突破口,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提供核心動力和重要支撐。
我國產業基礎與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30%,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重要領域,我國已進入全球領先行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十年全球第一,形成完整產業鏈與市場規模優勢。同時,14億多人口、眾多中等收入群體構成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能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供快速孵化、迭代與規模化應用的土壤,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成型。
國家戰略導向鮮明、政策支撐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被置于國家發展戰略核心位置,“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制造強國”、“數字中國” 等重大戰略接連部署,為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目標和路徑。全社會對自主創新的重視與支持達到新高度,新型舉國體制更具備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能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產業布局等方面提供強大保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注入強勁政策推力。各級政府積極出臺配套措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進一步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參與現代化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三、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著力點和實現路徑
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系統性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和系統思維。從基礎到主體、從創新到規則全方位協同推進,最終構建具備強大創新力、高度安全性、顯著韌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我國從產業大國向產業強國跨越。
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筑牢現代化產業根基。產業基礎能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關乎產業體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和競爭力提升。當前,我國部分產業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仍存在“卡脖子”問題。例如,高端芯片制造所需的光刻機、航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高端數控機床的關鍵組件等,長期依賴進口,不僅制約產業升級,還存在供應鏈斷裂風險。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將增強產業基礎能力作為首要任務。一方面,要聚焦關鍵核心領域,實施集中攻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完善多方協同機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的創新資源。通過設立重大專項攻關基金、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著力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跨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瓶頸,全面提升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另一方面,要系統構建產業技術基礎支撐體系。加快布局一批高能級公共服務平臺,包括工業互聯網平臺、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試驗檢測與認證平臺等,為企業提供覆蓋研發、中試、檢測、認證的全鏈條服務。同時,加強產業基礎數據庫與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數據整合與開放,為行業技術創新和決策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與支撐。
加強產業生態建設,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產業生態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土壤”,良好產業生態能促進產業鏈協同、要素高效流動,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當前,我國部分產業仍存在產業鏈條短、協同性差、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例如,在傳統制造業中,部分企業集中在低端加工環節,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難以形成整體競爭力。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將產業生態優化作為基礎性工程。一方面,要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培育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鏈主”企業,發揮其引領作用,整合上下游中小企業資源,形成“鏈主企業 + 配套企業”的產業集群模式。同時,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結合各地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聚化、集約化發展。另一方面,要加速產業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推動 5G、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廣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等新模式,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節能減排,推廣循環經濟模式,讓綠色發展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鮮明特征。
加強創新生態建設,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創新生態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引擎”,直接決定產業核心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我國產業創新仍存在創新鏈條不完整、創新資源分散、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例如,一些科研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確立。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將優化創新生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關鍵任務。首先,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企業研發投入支持力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實驗室。推廣“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的聯合攻關模式,發揮企業市場洞察力與科研機構技術優勢,提升創新體系效能。其次,要完善全鏈條創新體系。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閉環鏈條,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打通并拓寬創新成果產業化通道。再次,要優化創新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侵權懲處力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培育優質微觀經濟主體,打造全球競爭力企業梯隊。微觀經濟主體是產業體系的“細胞”,企業尤其是行業領軍企業,是推動產業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力量。我國雖然企業數量眾多,但部分產業領域的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在盈利能力、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存在短板。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將培育一流企業作為重要任務。首先,要打造全球領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兼并重組、國際合作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整合力,鼓勵其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構建安全可控的產業生態。其次,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與單項冠軍企業。建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精準支持,引導中小企業聚焦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掌握“獨門絕技”,夯實產業基礎。再次,支持企業高質量“走出去”。通過海外研發中心建設、國際標準參與、品牌全球化等方式,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與市場體系,塑造具備國際話語權的中國制造品牌。
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提升產業國際規則制定權。標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規則基石”,直接影響產業發展主導權與國際競爭力。當前,我國在部分產業領域的標準體系仍不完善,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度較低,難以滿足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將標準體系建設作為戰略抓手。首先,構建先進國內標準體系。圍繞重點產業需求,及時制定修訂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實現研發、生產、管理、服務全流程標準覆蓋,推動技術創新與標準研制融合,將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增強標準引領性。其次,加快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鼓勵企業、行業協會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國際標準組織工作,推動更多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提升全球標準治理話語權。再次,應加強國際標準合作與互認,積極對接國際先進技術、規則、標準,深化與重點國家及地區的標準銜接,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依托“一帶一路”建設,開展標準對外援助與培訓,推動中國標準在更廣范圍應用,為產業國際競爭提供規則保障。
總之,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我國產業體系完整、市場規模巨大、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政策體系持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已進入關鍵推進期。要緊緊圍繞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協同、創新生態培育、企業梯隊建設以及國際規則制定等關鍵著力點,系統推進、久久為功。通過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培育優質企業群體和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我國必將構建起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綠色安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不僅能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也必將助力我國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占據更主動地位,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而持久的動力,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